各普通本科高校、有关军队院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不断激发高校课堂教学活力,省教育厅决定开展第六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
二、大赛宗旨
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学,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持续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引导高校树立“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教育理念,创设新型智慧学习空间,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引领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三、组织机构
大赛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承办。
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简称大赛组委会),负责比赛的组织、协调、宣传等工作。大赛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负责大赛日常工作。
大赛设立专家委员会(简称大赛专委会),负责制定比赛规则、监督比赛进程、核定比赛成绩等,聘请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深教学专家作为成员。
大赛设立纪律与监督委员会(简称大赛监委会),负责对组织评审工作和协办单位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并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给予处理。
四、参赛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师风良好,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二)参赛教师应为本校在职在岗教师,其中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产教融合赛道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须达到2年及以上;其他赛道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若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
(三)已获我省大赛一等奖的教师不得参赛。
五、比赛分组
大赛原则上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领域设7个赛道,1到4为“四新”建设赛道,5是基础课程赛道,6是课程思政赛道,7是产教融合赛道。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储能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含区块链)、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全科医学、中医药经典、“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积极报名参赛。
六、比赛流程
比赛分校级初赛、省级复赛、省级决赛三个阶段。
(一)校级初赛(9月底之前)
各高校自主组织校级比赛,自行决定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各高校要采取措施鼓励推动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大赛。
(二)省级复赛(10月下旬)
实行限额申报,各高校按限额择优推荐(申报限额见附件1)。
原则上各高校正高级教师参赛教师比例不少于学校参赛教师总数的30%。参赛教师在大赛官方平台提交参赛教师申报书、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创新报告,以下简称“创新成果报告”)和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
省级复赛阶段采取网络评审方式进行(评审标准见附件2),网评满分为60分,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成绩占40分、创新成果报告成绩占20分。
上传到系统的评审材料,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名称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成果信息在大赛官方网站填报。根据网络评审成绩由高到低排名,50%左右的参赛教师进入现场省级决赛评审阶段。
(三)省级决赛(11月上旬)
省级决赛采取现场评审方式进行,参赛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2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专家评委依据选手的汇报进行8分钟的提问交流,满分为40分。
(四)计分方法
评委根据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三部分成绩之和为决赛选手的最终总得分。
七、大赛奖励
按省级复赛参赛教师数的10%、15%、25%左右设置一、二、三等奖,省教育厅将对获奖个人(团队)发文表彰。
八、材料报送
(一)请各高校于9月12日(星期五)前,报送学校《第六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联系人信息表》(见附件3),电子版(WORD格式)发送至大赛邮箱。
(二)请各高校于9月26日(星期五)前,报送学校公文(内容含校赛总结报告,报告中需说明学校专任教师数、全日制本科在校生数和校级比赛参赛教师数)及《第六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复赛报名汇总表》(见附件4),材料扫描件(PDF格式)和汇总表电子版(EXCEL格式)发送至大赛邮箱,命名方式:学校名称--汇总表。
(三)各省级复赛参赛教师于10月10日(星期五)前,在大赛官方平台报送:
1. 申报书
参赛教师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材料(样式详见附件5),提交后原则上不得修改。
2. 创新成果报告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产教融合创新报告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以教学研究的范式,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协同办学的机制等,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不超过4000字(支撑材料及目录详见附件6)。
3. 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两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具体要求详见附件7),其中产教融合赛道需包含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要素。
4. 证明材料
所有赛道参赛课程需以PDF格式上传教务系统中课程已完成学期的开设信息(包含课表、排课班次、人数、地点等信息截图),参赛课程名称须与教务系统中显示情况一致。
产教融合赛道参赛课程还需提供由所在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实践性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比例不少于30%的相关证明;行业企业参与参赛课程教学的相关证明,包括但不限于与参赛课程相关的人事聘任协议、产教融合项目合同、协同育人项目、产业学院等,签订时间在2年及以上。
上述证明材料均需在大赛系统报名信息处上传。
九、工作要求
(一)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作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发挥好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夯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为一线教师搭建思考提炼、展示风采、交流提高的平台,推动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二)各高校要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校内比赛,做好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广泛发动教师积极参与,按通知要求为教师参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并对参赛内容进行把关,尤其要对意识形态和政治性进行把关。
(三)各高校要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方法、典型案例积极融入到大赛组织实施中,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持续加快教学物态形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四)各高校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对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同时将比赛获奖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参考。省教育厅将对获奖教师在省级教学名师评选、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五)参赛作品及材料需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则一律取消参赛资格。参赛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须同意授权赛事主办方及其依托单位享有网络传播权。所有参赛作品将向社会免费开放。主办方可授权有关单位出版作品,出版后原创者有署名权及获得报酬权。
十、联系方式
(一)大赛官方平台:第六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网站(http://sxktds6.mh.chaoxing.com)。功能为发布大赛公告及新闻、参赛学校及教师网上报名及专家网络评审等。
(二)大赛工作微信群:见大赛网站。请每校指定两名工作人员加入微信群,便于赛事工作沟通及交流。
(三)大赛邮箱:zhangshan2018@nwpu.edu.cn
(四)联系人及电话:
马飞跃(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029-88668917
张珊、于晨莹(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029-88493056
网络技术支持:相志龙 刘章哲 曹瑾
19190586992 18693759909 18691521108
附件:
1.
第六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申报额度表
2.
第六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审标准
3.
第六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高校联系人信息表
4.
第六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复赛报名汇总表
5.
第六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复赛报名申报书
6.
第六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支撑材料目录
7.
第六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标准
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