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重视教育,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老区的基础教育,财政资金要向这方面倾斜。
——习近平
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学生在上语文课(3月13日摄)。本报记者 周恒宇摄
我的心里话
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校长 高梅
近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师资力量显著增强,现代化、智慧化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学生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教育。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把“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理念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优化管理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质效,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强的师资力量,托起更多老区孩子的梦想。(本报记者 周恒宇整理)
本报记者 周恒宇 耿杨洋 齐珂雨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四青
宝塔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东霖
“托起明天的太阳”,3月13日,迎着朝阳,记者走进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教学楼顶部的7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课间,学生活力四射,或跳绳、或丢沙包、或打乒乓球……
融入窑洞元素的红色教学楼,“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标语,不远处的杨家岭革命旧址……红色是这所学校最鲜亮的底色。
2015年2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他强调,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重视教育,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老区的基础教育,财政资金要向这方面倾斜。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与学校校长、学生通信。
情深意长,温暖人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从依靠送教帮扶到名师璀璨,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智慧校园……近年来,这所位于革命老区的小学发生了巨变。如今,453名孩子在校园里茁壮成长。
续写“希望的故事”
3月13日9时28分,五年级(1)班的学生正在智慧教室的电子屏前观看教学视频,为即将到来的《晏子使楚》课本剧展演作准备。
这一幕,与语文教师杨莉莉记忆中的画面天差地别。1993年,她从当时还是村办的杨家岭小学毕业时,教室由8孔窑洞和6间平房组成,黑板斑驳,桌椅摇晃,操场坑坑洼洼。
希望的种子在1995年的春天萌芽。
彼时,福州一家爱心企业响应“千家企业建千校”号召,捐款52万元,对杨家岭小学进行重建。学校由此更名为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
当推土机轰鸣着推掉窑洞前的荒草时,村民们激动不已,娃娃们终于能在亮堂的教室里读书了!
2012年以来,学校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综合楼拔地而起,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等功能部室一应俱全;崭新的塑胶操场取代了尘土飞扬的土操场;智慧校园改造完成,电子班牌能实时更新课堂和学生的动态信息;智慧教室里,黄土高坡与东南沿海的师生在“云课堂”进行互动。
这所曾以窑洞为主体的学校,如今已变成拥有4层教学楼、塑胶操场和13个功能部室的现代化校园,453名学生在这里书写新时代“希望的故事”。
站在教学楼前,校长高梅望着“勤奋学习 健康成长”的校训,感慨地说:“从窑洞到智慧教室,变的不仅是空间,更是孩子们看世界的窗口。”
学校硬件更新的同时,教学“软实力”也在持续提升。
“我们依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校园,并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改善教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校教务主任刘培说。
截至目前,全校39名教师中有“三级三类”骨干教师10名。刘培还创建了跨校工作坊,将22名教师凝聚成教研共同体,通过“主题式教研”将教学、科研、培训融为一体,为教师成长赋能,打破了教师“单兵作战”的格局。
“今年,我们换了新的英语教材。全校英语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每周开展教学研讨会议,并参加线上研修活动,设计贯穿‘听说读写’学习链条的教学方案,创新课堂互动模式,让传统课堂焕发新活力。”英语教师冯海燕说。
教育创新的种子,正在这片红色土壤中开花结果。
近年来,学校教研组深入探索“红色文化+智慧教学”融合模式,申报多项省市级课题,通过开发红色经典校本课程、创编革命故事双语情景剧,将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中。师生定期赴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开展研学实践,在近距离“触摸”历史中传承红色血脉。
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的校园里,红色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每个角落——走廊图书角摆放着《红船,红船》《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经典读物;文化长廊里,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串联起历史画卷……
“在这里,红色文化不仅体现在展板上,还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精神沃土。”高梅说。
正如杨莉莉在教师交流会上分享的那样:“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我们守护好红色的根,新生的枝叶才会伸向比窑洞更高、比山岭更远的天空。”
在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希望的故事”被一代代人坚定地续写。
阳光下的“全力奔跑”
3月13日14时50分,伴随着清脆的哨声,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15分钟的课间活动开启。
“看比赛了……”学生们冲出教室、奔向操场,迎接一场紧张刺激的跳绳比赛。
三年级的两个班各自占据篮球场一侧,形成两个活力绽放的赛场。教师们纷纷化身“全能助手”,为学生摇绳、当裁判、加油鼓劲。
“1、2、3……”“加油,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学生们全神贯注,灵巧地在绳间跳跃。10分钟后,比赛尘埃落定,胜负已分,但大家对运动的热情丝毫未减。教师也被学生的热情感染,纷纷加入跳绳队伍。一时间,师生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又充满活力的画面。
“‘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赛事’是我们的特色。”高梅介绍,除了组织丰富多彩的课间赛事,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成立了秧歌、腰鼓等6个阳光大社团,让学生在锻炼身体中传承革命精神。
红色文化与阳光体育的融合,让课间15分钟有了更多新的“打开方式”。
“注意手腕发力,对,就是这样!”操场上,体育教师苏怡源在指导腰鼓社团的学生练习“小缠腰”动作。作为陕北传统艺术,腰鼓曾在革命年代鼓舞军民士气,如今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社团活动之一。四年级学生纪荣轩学得格外认真:“老师说当年的红军叔叔也打腰鼓。我要学好这门技艺,把革命精神传下去。”
以文化人,启智润心。
四年级学生在刘培的带领下,已经阅读了20余本书。在书的扉页上,学生们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们长期开展阅读课以及共读一本书等活动,通过‘留下名字’的方式,让图书在学生中流动起来,激发学生阅读和分享的热情。如今,阅读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刘培说。
既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实践学。
“学校在校内特别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认领小菜地,种上西红柿、黄瓜、辣椒等,在劳动中感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革命传统。”高梅说。
每周四的两节社团活动课是学生最期待的课程。创意美术、围棋、编程、舞蹈等15个特色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们的童年增添亮色。
在创意美术社团教室,学生们用画笔和贴纸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学生们交上来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童真与创意,令我惊叹。学校在教学楼走廊展出的学生作品,已成为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路过的师生会忍不住驻足欣赏。”创意美术教师杨静说,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创作。
“我画的这幅《春天的树》有3种颜色,还加入了我喜欢的元素。春天应该是色彩斑斓的。”四年级学生张梓涵一边说,一边展示她的作品。她的画纸上,一棵大树生机勃勃,还有一只漂亮的蝴蝶停留在枝头。
在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每个孩子都能发光,追逐梦想。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国旗这个角举高一点。”“你的步子可以迈得大一点,大家步伐保持一致……”3月13日14时20分许,国旗台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拓飞龙在指导几名学生举国旗、走正步的姿势,确保下次的升国旗仪式顺利进行。
每个新学期,拓飞龙都会对有升国旗任务的学生进行指导,让大家以正确的流程和标准的动作完成任务,确保每个环节准确到位。
“我们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通过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访红色足迹4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励志感恩教育,打造红色德育品牌,让思政课程‘活’起来、‘火’起来,让红色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拓飞龙说。
如今,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每名学生的血脉之中。
学校“红领巾讲解员”队伍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义务宣讲红色革命故事;“小军号故事班”通过校内校外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小喇叭”广播站每天设有“金曲欣赏”“学习播报”“为你读书”“红色故事大讲堂”等栏目……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加深师生对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感悟。
每天12时30分,校园广播会准时响起清脆悦耳的宣讲声。学生们争做宣讲员,用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激励大家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
“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主题教育,让学生们在学习和参与中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引导他们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学校德育处主任王娟说。
革命故事声声入耳,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老师经常带我们去杨家岭革命旧址义务讲解,每一次宣讲都是对革命故事和延安精神的再学习、再感悟。能成为一名‘红领巾讲解员’,为游客讲述发生在杨家岭的革命故事,我感到非常自豪。”张梓涵介绍,她从三年级开始接触讲解,利用寒假时间练习,终于成功“出师”。
不久前的一次讲解中,张梓涵以声情并茂的讲解获得游客阵阵掌声。在与游客交流的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
童声嘹亮,薪火相传。在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像张梓涵这样的“红领巾讲解员”有80多名。学校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四八”烈士陵园等12处革命纪念地建立德育实践基地,每逢节假日,会组织“红领巾讲解员”走进革命旧址为游客义务讲解。
为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入行,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精心打造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墙,并通过“小喇叭”广播站每天播放英雄模范人物事迹,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同时,学校通过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学科渗透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深刻感受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高梅有一个想法,分年级带领学生把延安城区的革命旧址走一遍,让大家在听讲解、学讲解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延安、了解红色历史。
“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全体师生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高梅说。
(信息采集:张一帆 审核:刁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