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夯实大学生教育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视新生教育,做好第一环节,从单个学院试点到推广全校应用,积极探索形成了“学习导师护航、学长学姐领航、课程地图导航”的三级体系,切实提升新生教育实效。
深化教育内涵,分层次组建领航团队
该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组建由学院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一线辅导员、专任教师、学生骨干为成员的“头雁领航”工作组,分层次组建领航团队。
——注重新生实际困惑的解决。延伸“学业导师”导学范围,创新组建“集体导师团”,依据专业方向,分层次对接本科生:老教授担任顾问导师,对接专业,解决学生对于专业研究方向与发展前景等困惑;中青年教师担任骨干导师,对接班级,主要解决学生班级对于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等共性问题;硕博研究生担任助理导师,对接宿舍,主要解决学生学习方法、学涯规划等特性问题。教师团队与学工干部形成合力,共同助力新生成长。创新组建“成长+成才”领航员团队:“成长领航员”帮助新生解决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困惑,助力学生适应养成教育;“成才领航员”主要依托兴趣小组,打造文体活动、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典型示范,助力学生自我发展引领。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头雁领航员们再次来到海棠八号楼走进对接新生宿舍,了解学弟学妹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为新生同学答疑解惑
——注重价值引领功能的发挥。在领航者选聘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功能发挥,选聘学业导师团成员均由师德品行好、学术造诣高的教授;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以及积极向上、科研能力强的硕、博士研究生组成,在导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研观;选聘的高年级领航员均由思想端正、学习优秀、品行良好的学生组成,在对接宿舍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掌握新生思想状态。以“集体导师团”与“成长+成才”领航员团队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宿舍为单位组建马列自学小组,同时将马列自学小组活动开展与推优入党、初级党校学习、“先锋工程”以及“道德实践在行动”计划结合起来。开展争做“三有”西电人集体学习讨论、举办十九大手抄报比赛、物光达人评选等,有针对性地抓好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周慧鑫教授与来自各专业的同学们一起探讨学习生活的种种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围绕成长规律,多模式开展领航研究
以《大学生自我发展档案》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将新生教育向四年学涯生活辐射,根据学生自我发展要素和面向需求,从学生内生驱动力激发的角度着手,针对个体特点和群体特质,分为两个层面进行拓展研究,打造了六大引领平台,形成以新生阶段为教育着眼点的“大学生内生驱动力激发”基本架构。
——“学生个人层面”实施“塑造自我”实践育人工程。采用“针对性格,设计方案;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参与活动,改变习惯;养成习惯,塑造性格”的闭环模式,从新生教育阶段起始,贯穿大学四年学习生涯。邀请学业导师、企业顾问、研究生导师、行政机关人员等参与效果评价,结合文化活动、科技竞赛、实践实习、创新创业等内容,以活动实践效果、能力测试、展示答辩等形式,邀请领域专家进行灵活有效的阶段反馈式评价,检验自我发展实效。
——“学生群体层面”构建“2466”学业指导体系。针对大一新生,从“主动人格引导”与“自我效能感影响”两条主线着手,从大一年级“奠基起步”阶段向二、三、四年级“能力塑造”“提质增效”“学以致用”四个阶段拓展,面向学生“学习个性化”“自我发展意识”“自我发展能力”“国际视野开拓”“榜样标杆模仿需求”“自我身心状态提升”等六类发展需求,进而打造“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心理指导平台”“个性发展平台”“科研能力平台”“国际视野平台”等六大引领平台。通过对学生参与平台活动的收获实效进行评价分析,进一步提升平台建设与能力培养关联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建立六大引领平台与十项核心能力的关联网络。
拓展育人渠道,全方位保障领航实效
建立“四维地图科学导航”“课程必修制度保障”“总结评价正向激励”等三种机制,全方位保障“头雁领航”新生教育工程的实效发挥。
——四维地图科学导航机制。对《课程地图》中涉及的课程架构、学习方法、课程间知识联系以及《新生手册》中学校规章制度、办事指南、生活资讯等进行修改完善,丰富地图内涵,从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出发,创新地构建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内容的《四维地图》。把地图形式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诸多方面进行拓展,形成学生工作开展的指南,通过《四维地图》导航,新生可以从大一年级就对未来四年的理论学习、科技竞赛、实践活动等方面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制定发展目标、学涯规划、能力锻炼等提供有效参考。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在《课程地图》基础上拓展优化构建内容丰富多元的《四维地图》
——课程必修制度保障机制。以制度管理为抓手,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修订教学大纲,创新地设立《科技制作》、《综合设计》两门课程。其中,《科技制作》要求新生进驻专业实验室,实际体验科学研究工作,参与科技发明项目,制作的科技作品需达到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校级奖以上标准;《综合设计》要求学生在读期间需参加书籍阅读、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科技活动、创新创业、学术报告、其他课外活动等八大类活动,并达到一定的学时要求,从必修课学分这一制度保障的角度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锻炼能力,全面发展。
——总结评价正向激励机制。注重依据“领航员团队”与“集体导师团队”日常领航活动开展情况,对领航记录、组织参与、活动效果等进行考核;依据新生思想素质、学业成绩、个人收获等情况调研进行打分。根据结果在学年末开展“头雁领航”总结大会、“我最喜爱的学业导师”评选等活动,并通过“榜样之星”活动表彰优秀领航员和学业导师。此外,对于获评优秀领航员的高年级学生,在进行学年综合测评时给予相应模块加分并在单项奖学金评选时优先推荐;对于获评优秀的学业导师成员,在年终工作量考核上给予倾斜减免,对于表现突出的在教师推优评比时优先推荐。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榜样之星”评选活动对优秀学业导师和领航员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