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多措并举大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

延安市多措并举大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

时间: 2018-12-26 12:35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近年来,延安市围绕公平和质量主题,聚焦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全面强化政府办学责任,认真落实优先发展战略,补短板、促公平,营造了均衡健康的教育生态,让延安的孩子在家门口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高标准均等化。“十三五”以来,延安市以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问题为重点,积极争取中省教育项目和资金支持,千方百计加大地方教育投入,持续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2016年以来,子长县、洛川县、甘泉县积极推进“双高双普”达标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建设分别投资3.6亿元、4.1亿元、2.9亿元,全面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宝塔区以解决延安城区教育矛盾问题为切入点,全力加快延安城区学校建设,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多方筹措完成投资22.1亿元,先后新建学校10所、改扩建18所,增加学位25080个,力度大、速度快、成效显著,有效缓解了延安城区学校入学难、大班额问题。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65.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84所,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增加到424.5万平方米,图书增加到1324.1万册,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延安市坚持“抓薄弱、补短板、抬底部”工作思路,在经费投入、项目安排上,向薄弱学校、乡镇学校倾斜,按标准和需求改善保留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配齐配足教学、生活设施设备和教师,落实不足100人学校按100人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政策,全面提升村级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水平,满足乡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2018年秋季开学,全市中小学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6人以内,超大班额占比控制在2.62%。
    ——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厚植教育人才基础,大力促进中小学师资素养高水平均等化。一是健全队伍建设机制。延安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运用“三项机制”,深化“四制改革”,实施校长后备人才培养工程,遴选储备校长后备人才547名,强化培训、交流、考核,动态管理,2018年按照10%比例考核淘汰55名,遴选替补78名。近两年新聘校(园)长128名,落聘校(园)长47名,初步建立普通高中校长跨县区交流竞聘任职机制。2017年以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将特岗教师招聘覆盖全市所有县区,加大体音美等学科教师的招聘力度,多渠道招录教师2407人。2018年县区交流轮岗1023人,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13.6%,城乡、校际师资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二是构建全员培训体系。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教师培训经费,健全了中省市县校五级教师培训体系。2018年,在实施国培省培项目的基础上,加大了市级培训的力度,提高了培训的层次和质量,与国内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及上海、杭州、西安等地组办校园长后备干部高级研修班12期,跟岗培训班5期,培训骨干校(园)长和教师764人,全年市级以上培训教师11000余人次,带动了县、校培训工作的开展。三是加强骨干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表彰优秀校(园)长、师德模范、优秀教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四有”新要求,选树职业好榜样,传递从教正能量。大力加强骨干教师体系建设,全市省、市级三类骨干教师达到1785名,建设省级教师工作室、坊、站88个,教育核心竞争力有效增强。四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设立乡村教师教学能手评选项目,2018年首次评选市级乡村教师教学能手46名,拓宽乡村教师专业成长通道,对全市在乡村从教30年以上的7953名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市委、市政府正在制定出台教师奖励激励保障政策,增加45%的教师绩效工资补助和班主任、保教人员津贴,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大幅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根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并与国民信托有限公司签订“陕西延安优秀乡村教师奖励慈善信托”基金合作协议,全面提升教师待遇。吴起县每年财政预算教师绩效工资、骨干津贴6200余万元,2018年教师节,全县一次性奖励教师696万元,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强化政府办学行为,改革招生入学制度,全面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高起点均等化。一是政府办学主导地位全面凸显。近年来,延安市先后将延安市延园中学、子长县秀延中学、宜川县朝阳中学、延安市第一中学、延安市实验中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宝塔区高级中学、宝塔区初级级中学8所规模较大的国有民办中学改制为公办学校,2.4万余个民办学位变为公办学位。目前,全市共有民办学校64所,占中小学总数405所的15.8%,在校生51621人,占中小学生总数344824人的 14.97%;义务教育阶段有民办学校54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370所的14.59%,在校学生38599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数295229人的13.07%。市县两级政府行为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体制进一步规范,全市中小学呈现出“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良性发展状态。二是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面落实。延安市委、市政府把招生入学制度改革作为消除“大班额”“择校热”、促进教育均衡的突破口,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强化“属地管理、以县为主”的县区政府义务教育办学责任,将原来学校自行招录学生的方式改为统一集中录取,义务教育以县区为单位,由县区教育局组织学校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统一进行招生,按程序、分批次同步做好招生入学工作,有效控制了城区义务教育热点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规范了民办学校招生行为,扭转了薄弱学校生源匮乏的局面。普通高中招生,实行全市统一集中招生,严格了学校招生计划管理,控制了学校班额和规模的扩张。三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优先保障。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6865人次,发放各类资助资金3959.42万元。2018年秋季学期,52858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等享受城区学生入学权利,一起编班、一起上课;159所学校的429名教师为581名重度残疾儿童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19122名教师与23845名贫困家庭学生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关心学习、关照生活和关注成长”帮扶活动。各类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现象。      
    ——精准发力补短扶弱,强化合作借梯登高,努力实现中小学教育质量高层次均等化。一是培优工程强弱校。2017年以来,延安实施新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培育计划,推进延安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和质量提升工程,在宝塔城区几所薄弱初中学校持续开展深化了人事、分配、职称、招生、教研教学“五项改革”,着力解决城区教育“软腰”问题,初步扭转了学校生源差、质量低、群众不满意的窘境。原本较为薄弱的6所公办初中,2018年起始年级招生2918人,较2017年增加1603人,生源数量和质量大大改善。二是校际联盟补短板。2012年起,延安市实施了大学区制和校际联盟办学模式改革,全市组建了6个大学区和37个校际联盟,覆盖中小学184所,统一联盟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了联盟内薄弱学校发展活力,有效抬高教育底部学校办学水平,带动整体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三是对外开放提层次。延安市秉承“走出去、请进来” 开放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和“名校引领”战略,借助“苏陕”“粤陕”合作良好机遇,先后与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贵州省、西安市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61所学校与无锡、南京、南通、上海、北京、广州、遵义、西安等市对应学校缔结为友好合作学校,广泛开展教育合作交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新区高级中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延川县、洛川中学与清华附中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名校优质资源,提升师资水平和办学层次。四是教学视导促规范。多年来,延安市一直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邀请省内外教育专家每年对全市中小学进行一轮教育教学视导,视导规模逐年增大,内容和方式不断改进。2017年市级视导学校75所,2018年视导学校101所,县级视导学校实现全覆盖,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延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持之以恒的落实推动,使延安市教育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教育不充分不均衡矛盾有效缓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改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