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教育局、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韩城市教育局,神木市、府谷县教育和体育局,各有关高校,省属各中等职业学校,省教科院:
为推进全省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向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选拔优秀教学团队,省教育厅决定举办2020年全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现将比赛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做好市(校)级比赛和参赛组织工作。
联系人:裴生芬(中职) 电话:029-88668836
胡海东(高职) 电话:029-88668807
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0年6月5日
2020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 为根本任务,以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着力点,在应对疫情常态化防控、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育训并举、确保质量型扩招等新形势、新要求下,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停课不停学”,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能力,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
二、比赛要求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2~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达成、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立足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落实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结合专业特点,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二)教学设计。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专业课教学应体现行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设置、项目式教学实施),选取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运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进行考核与评价。
(三)教学实施。
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实现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合理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积极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应用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以及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四)教学应变。
积极应对疫情常态化防控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调整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和资源提供等,推动创新、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适应“互联网+”的教育生态。
三、比赛分组及参赛限额
(一)比赛分组。
中等职业教育组、高等职业教育组各分设3个报名组别。
1. 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 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一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3. 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二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4.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5. 高职专业课程一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6. 高职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程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6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五年制高职前三年课程参加中职组比赛,后二年课程以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课程参加高职组比赛。
(二)参赛限额。
1. 中职各代表队在组织市(校)级比赛的基础上,根据限额(见附件1)推荐参赛作品。
各组作品要尽可能覆盖各类课程和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组作品不能出现课程的重复,专业技能课程一组、二组作品组内不能出现专业类的重复。凡未组织市级比赛的代表队,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技能一组、专业技能二组参赛名额各减少1、2、1件。
2. 高职各院校在校赛选拔基础上,推荐不超过7件参赛作品参赛(近3年在国赛中获奖院校推荐作品不超过9件),其中公共基础课程组不超过3件。
公共基础课程组作品不能出现课程的重复,专业课程一组和专业课程二组的所有作品不得出现专业大类重复;开设专业大类不超过3个的学校,专业课程组允许有1件作品专业大类重复。凡未组织校赛的代表队,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课程一组、专业课程二组参赛名额各减少1件。
四、参赛作品及材料
教学团队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要求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完成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应符合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有关要求,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新时代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涉及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还应对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必须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鼓励推荐落实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体现劳动教育特色、疫情防控相关的思政、疫情防控相关的思政、医药卫生类教学内容、1+X证书制度试点有关专业、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实施教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良好的参赛作品。
参赛作品材料包括参赛作品实际使用的教案、3~4段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另附参赛作品所依据的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具体要求见附件2)。
五、比赛办法
中职组比赛分市赛、省赛两个阶段进行,省赛由省教科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承办。高职组比赛分校赛、省赛两个阶段进行。
(一)中职组市赛。
各市(区)要在学校选拔基础上组织市级比赛,择优推荐,组队参加省赛。凡未组织市级比赛的代表队扣减省赛参赛名额。韩城市、神木市和府谷县分别纳入渭南市、榆林市代表队,西咸新区纳入咸阳市统一组队,省属中职学校以校为单位组织比赛。
(二)省赛。
根据报名情况分为若干评审组。各评审组均采取先网络初评后现场决赛的方式进行。现场决赛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六、奖励办法
(一)单项奖。
大赛按照作品总数的10%、20%、40%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
(二)团体奖。
综合校赛、市赛组织情况、省赛参赛情况、参赛作品资格审核、参赛作品获奖情况等因素,评定中高职最佳组织奖各10个。
(三)国赛推荐。
结合省赛成绩和国赛规则择优推荐作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说课交流展示活动。
七、报名方式与要求
1. 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切实把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组织选拔,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赛。对已经报送材料又无故不按时参加省赛的参赛选手,取消其所在代表队优秀组织奖参评资格。推选后无故不参加国家比赛者,扣减所在市(校)今后省级教学比赛活动指标。
2. 本次大赛参赛对象为全省职业院校(含高职院校中专部)的在职教师或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每位教师限报一项比赛。每个教学团队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组成。
3. 除公共基础课程组外,每个教学团队可吸收1名团队学校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参赛。各市代表队可在本区域范围内跨校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参赛,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不得混合组队参赛。
4. 获得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教学团队全部成员不得报名参赛。教学团队须实际承担有关教学任务,参赛作品须为近2年招生专业开设的课程。
5. 以虚假内容(身份)参赛的,一经核实,取消其参赛资格以及所在代表队团体奖评奖资格。
6. 参赛作品应为原创,引用应注明出处。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责任由参赛教学团队承担。大赛对参赛作品做公益性共享。
7. 各代表队填写《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校级、市级比赛情况统计表》(详见附件3、4、5),加盖单位公章(包括纸质和电子文档)。7月10日前,中职以代表队为单位寄送省教科院,高职以校为单位寄送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并在比赛官方网站完成网上报名工作。
8. 7月15日前,各代表队按要求完成参赛作品网上提交。
9. 除《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之外,所有参赛作品材料及其文件名(属性)等,均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名称。故意透露相关信息的,取消其参赛资格。
10. 不接受教学团队单独报名和材料上传。各代表队应认真做好审核工作,核对专业备案、人才培养方案网上公示、课程开设、授课班级人数、教学团队成员身份、实际授课等情况,并附相关佐证材料;同时,认真检查参赛作品材料是否泄露信息。参赛作品及教学团队成员的真实性、准确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由所在代表队负责核查、反馈。
中职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建文、王霞
联系电话:029-85370526
电子邮件:zj85370526@163.com
邮寄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路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中职网上报名技术支持联系人:
齐博文 电话:029-85230400 13991338128
高职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卢寅、磨莉
联系电话:029-33152138
电子邮件:568497917@qq.com
邮寄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
学院(邮编:712000)
高职网上报名技术支持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