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的通知

    标  题:关于印发《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的通知
  • 索引号码:11610000741297059L/2019-225
  • 发文字号:陕教〔2019〕243号
  • 发布机构:陕西省教育厅
  • 公文时效:失效
  • 成文日期:2019-09-19
  • 发布日期:2019-09-25 14:50:43
  • 类  别:教育信息化
  • 浏览次数:5445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日期:2019-09-25 14:50:43   本站原创   人气:54458
来源:教育信息化处
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教育局、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韩城市教育局,神木市、府谷县教育和体育局,各高等学校,厅属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教育信息化有关要求,为指导和规范教育信息化2.0时期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省教育厅修订了《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省教育厅2014年9月5日印发的《陕西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陕教保〔2014〕13号)《陕西省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陕教保〔2014〕14号)同时废止。
      联 系 人:李婷
      电    话:029-88668695
      电子邮件:xinxibaozhang@163.com
      陕西省教育厅
2019年9月19日
     
      附件
陕西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
建设指标
目标要求
一级
二级
三级
管理体制与
机制
      一、组织机构
      1.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由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信息化职能管理处室,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2.信息化职能管理机构
      建立或明确学校信息化统一归口管理的行政职能处室,归口管理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设立学校专职首席信息官(CIO),并配备3个以上的信息化行政工作人员。各院、系及其他行政机构明确一名信息化工作分管领导及相应工作人员,负责协调本部门与信息化职能处室的相关工作。
      3.技术支撑服务队伍
      具有一支与办学规模相符合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技术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人数不低于全校师生总数的1‰。
      4.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成立由校内外业务专家组成的学校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进行论证,为信息化工作提供专业的意见建议和决策参考,保障领导小组工作决策的科学性。
      二、发展规划
      5.确立战略地位
      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确立信息化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6.制定建设规划
      根据部省两级相关要求,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规划,目标明确,执行得力。
      三、制度建设
      7.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信息化建设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数据管理办法,设备维护与更新管理办法,管理系统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服务标准与规范等。
      8.考核激励
      制定信息化工作人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及成果认定办法,信息化工作人员绩效待遇能够达到学校相应管理岗位水平;制定鼓励开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激励政策,并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指标。
      9.培训制度
      建立切合实际的培训制度,对信息化领导、信息化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教师进行体系化的培训,整体提高学校各类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及时为学生提供使用各类信息系统所必要的指导与培训;对学校新聘人员提出信息化技能要求,实行岗前培训制度。
      四、投入机制
      10.建设运维
      将学校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逐渐递增。
      11.投入制度
      建立统筹管理、应用驱动的资金投入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支出结构合理,在基础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软件和运维方面的投入比例。
      12.保障机制
      拓宽学校信息经费来源,借助企业和社会力量,形成多元投入、协同推进的经费保障机制。
基础设施及
运行环境
      五、网络环境
      13.有线网络接入
      有线网络覆盖全部教学、科研、办公与生活场所。
      14.无线网络覆盖
      无线网络覆盖学校主要教学、办公及公共区域,满足师生教学互动、移动学习和信息采集需要。
      15. 网络运行及出口带宽
      校园网主干及出口带宽能够满足师生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需求。骨干网带宽不低于万兆,桌面带宽不低于百兆。
      16.网络技术
      具有网络虚拟化能力,全网支持IPv6。
      六、数据中心
      17.数据中心机房
      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及规范的专用中心机房。
      18.服务器与存储
      能够满足学校各类软件平台的计算和存储需求,由信息化部门统一购置,集中部署,统筹使用;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冗余、灵活扩展,并具备远程管理和备份能力。
基础
设施
运行
环境
      七、公共设施及终端
      19.网络多媒体教室
      建设能够满足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网络多媒体教室。
      20.智慧教室
      结合学校实际建设多样化的智慧教室,能支持师生多样化课内外互动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网络视频会议室
      建设网络视频会议室,能实现校区间、校际间、省校间召开视频会议,实时互动,并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过程中使用。
      22.安全监控中心
      建设安全监控中心,配备监控调度屏幕,具备覆盖校园重点区域的高清视频监控,并与省级校园安全防控平台进行对接。
      23.教师使用终端
      教师拥有备课、授课必需的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平板、虚拟桌面等),具备一定数量的自助服务终端。
      八、业务支撑环境
      24.基础服务环境
      建设包含域名服务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存储空间等在内的数字校园基础服务,并进行统一规划及管理。
      25.校园信息门户
      建设集成学校各种资源的门户网站及一站式服务窗口,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手段拓展宣传渠道。
      26公共基础数据库
      建设学校统一标准的公共基础数据库及交换系统,具备数据交换共享的能力。
      27.统一身份管理与认证
      建设安全的统一用户认证、身份管理系统,支持多种认证机制,支持校内各信息系统单点登录,实现用户角色与组织机构相统一的权限管理。
      28.校园一卡通系统
      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范围覆盖广泛,推行无卡化或虚拟卡业务,并实现与数字校园平台之间数据融合。
      九、网络安全
      29.安全制度
      全面贯彻《网络安全法》和相关制度,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30.安全技术
      完善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措施,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保障核心系统密码应用。
      31.安全测评与认证
      根据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学校的关键信息系统与工程进行测评和认证。
      32.系统安全
      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3.数据安全
      贯彻教育部和省颁教育数据管理办法,保证教育数据准确、完整、可靠。
      34.安全教育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安全意识。
数字资源
      十、管理资源
      35.数据标准
      结合教育部与省颁管理数据标准,建有学校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技术规范。
      36.数据资源
      做好各类管理数据的采集,并通过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管理数据入库,汇聚形成管理大数据。
      十一、教学资源
      37.资源建设规范
      制定全校统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规范或建设指导意见。
      38.教学资源库
      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库及其管理平台,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积累与应用,形成校本资源建设机制。
      39. 在线课程
      建设完备的在线课程资源,精品视频课和视频公开课、精品开放课程、微课等数字课程建设成效显著,部分资源免费对社会开放,部分资源实现校际共享。
      40.图书馆数字资源
      购置能够有效满足学校科研和教学辅助工作的电子资源,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文献数据库、学术视频数据库等,并能够及时更新。
      十二、科研资源
      41.科研资源及工具
      建立集中管理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统一提供支持科学研究的专业工具软件。
      42.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
      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监测传感和记录装置,能够网上信息查询、预约、共享和数据统计。
      43.高性能计算系统
      建设可服务全校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并有专职工作人员管理。
融合与
创新应用
      十三、教育管理
      44.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
      建立一系列面向管理和服务的校务管理信息系统或流程,并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基础校务管理信息化(如行政办公、教务管理、学工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招生与就业、图书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档案管理、校务管理、安全管理等),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建设一站式服务系统,提供基于PC端、移动端、自助端的业务办理服务。
      十四、教育教学
      45.网络教学平台
      建设支持移动化服务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支撑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及师生立体化交互,服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助服务。
      46.网络学习空间
      建设师生个人空间,实现面向用户的个性化应用与信息服务,开展基于人人通空间的教学、教研和学习应用。
      十五、教育科研
      47.科研协作与交流
      建设服务科研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如基于网络的协同科研系统、针对专业领域的科研网络社区等,以实现研究项目协作交流和研究数据资源共享等功能。
      48.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
      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支撑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信息发布、共享、转化与推广等服务。
      十六、大数据应用
      49.校内数据共享
      建设校内数据共享平台,整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实现部门内和部门间各类管理数据共享,及对外信息发布功能,面向各部门和师生提供数据服务。
      50.省校数据共享
      按照省级框架开展省级数据交换平台与高校二级交换平台的对接,与省级平台之间数据共享。
      51.综合应用系统
      建立一系列跨两个及以上业务协同的应用系统,如迎新、科研经费管理等;开展教育管理与教学相融合的应用系统建设,如质量监测与评价。
      52.大数据分析服务
      建设教育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深入挖掘教育大数据的决策支持作用,提升学校综合治理能力。
      十七、创新发展
      53.智慧校园建设
      实施“智慧校园创新发展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校园,使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领域,加快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升级。
      54.互联网+教育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平台和业务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
      55.教学模式创新
      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56.教师和学生发展
      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十八、对外服务与文化传承
      57.综合信息服务
      建立面向校外用户的信息服务平台与互动平台,面向公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58.教学资源服务
      建设教学及科研资源向校外科普教育、人文教育、学科教育辐射的信息化平台,面向公众提供终身学习服务。
      59.社会服务
      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精准扶贫扶智。
      60.国际交流
      贯彻“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各类平台和资源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目标要求
统筹管理与工作机制
      一、管理机构
      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信息化管理体制,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力和执行力。
      设立学校首席信息官(CIO)职位。学校成立信息化管理部门,设置信息化管理岗位至少1人(不含信息技术或计算机专任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业务能力和信息素养。600人以上学校按1岗/600人增设信息化管理岗位职数。
      二、发展规划
      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精神,有效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和要求。
      将信息化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任务明确、保障得力。
      三、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的学校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包括经费管理制度、大数据管理制度、设备运维管理制度、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等,明确各类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服务标准与规范。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信息化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待遇不低于学校管理岗位平均水平。制定鼓励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激励政策,并将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范围。
      建立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针对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提高学校各类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素养。对学校新任教师实行岗前培训。
      四、资金投入
      在学校年度资金预算中列支信息化建设经费,统筹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必要的硬件、软件(含资源)、日常运维、人员培训经费。
      充分动员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拓宽学校信息化经费来源,形成多方协同、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
数字校园
环境建设
      五、网络环境
      按照数字校园规范要求建设网络环境,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提质增速。到2022年,实现中职学校500M以上光纤宽带接入率达到100%,各网络接入点带宽须满足教育教学和办公需要。
      无线网络服务覆盖学校所有教学、活动和办公场所,支持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移动办公。
      建设高清数字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系统,加快互联网、校园广播网、电视网、安防网多网融合。
      六、终端设备
      建设覆盖每个教室(含部室)的数字化教学设备。为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配备计算机终端设备,满足教学和办公需要。为学科组或教研组配备打印机、扫描仪等必要的数字化设备。
      为校园公共空间配备合适的公用终端设备,如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机、LED屏幕、数字阅读设备、电子班牌等,满足校园宣传展示需要。
      按照国家办学要求建设配备计算机教室,满足信息技术类和计算机类课程开课需要。为学生配备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类终端设备,包括台式计算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等。
      七、个性化空间
      加快学校常规教室和功能部室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高各类教学空间智能化水平。建设网络直播互动教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虚拟三维仿真实验室、实训实习室、创新创业空间等数字化环境。
      建设智慧教室、创客空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创新实验中心等创新型学习空间,满足跨学科学习、个性化学习和STEAM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需求。积极构建在线创新社区,支持学生创意成果的展示、分享、交流和培育。
      设立学习阅读、信息查询、宣传展示、休闲休息等文化生活空间,配备必要的数字化设备,为师生提供便捷、智慧、人性化的校园生活服务环境。
      八、数字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普惠性平台资源和教材同步资源的作用,用好国家、省、市、县(区)各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利用好互联网上的各类优质资源,做好重组改造和二次加工,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提质增效。
      做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生成性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特色化、优质化的校本数字教育资源库,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材、题库、学科系列微课程、精品示范课、优秀毕业设计等。
      建设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资源,包括在线课程、专家讲座、系列微课、教研活动、优秀教学课例等开放资源,促进信息时代的卓越教师培养。
      探索由学校统一购买资源服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如学习类APP、在线学习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数字校园
环境建设
      九、系统平台与大数据
      建设智慧教学平台和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推进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教研和学习应用,拓展资源精准推送、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档案等功能,加快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普及应用。
      以国家和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需求,以基础数据共享互通为原则要求,积极建设各类校本化的特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支撑学校管理信息化。
      贯彻国家和省颁教育基础数据标准,确立“一卡通服务”“一站式服务”理念,做好学校管理数据、教育教学数据、学生学习数据的汇聚、生成和应用,构建学校教育大数据。
      十、网络安全
      确立全员参与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强化校园网络安全技防措施,如物理防火墙、网络防病毒系统、入侵保护系统、邮件过滤网络、信息审计系统等。
      建立软件采购、软件使用和软件资产管理制度,确保使用正版软件。
      建设统一的校园安防系统,实现校园监控无死角全覆盖(包括重点实验室,食堂、库房、餐厅等),并与省级校园安全防控平台进行对接。
应用融合
      十一、教育教学
      落实“三全两高一大”目标任务,实现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所有学科,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创新教学组织方式、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加大创客教育、STEAM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应用。
      落实“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要求,利用各类智能学习工具、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网络名师工作室和网络教研共同体,通过在线交流、联网协作、在线社区、直录播教室等功能,积极开展校本化、区域化的网络教研工作。承担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互联网+德育”“互联网+素质教育”“互联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多种实践技能。
      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好各专业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基础、实验实训实习等基础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十二、教育管理
      应用各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学校校务和教务等日常管理,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
      应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兴趣社团和实践社团管理、校本课程管理、校企合作课程管理、精品课程管理,培育办学特色,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
      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办学设施条件和实验实训器材及设备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十三、公共服务
      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办学空间和宣传阵地。
      应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家校联系,构建家校一体化的育人共同体。
      应用信息化手段和智能设备,为师生提供便捷、智慧、人性化的校园服务。
创新发展与工作特色
      十四、办学特色
      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持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
      提升职业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利用信息化手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办学活力,提升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
      探索开展人工智能和编程教育,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实践创新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十五、教师和学生发展
      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的基础上,促进从融合向创新演进、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
      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
      积极参加和开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职学生技能大赛、青少年创客创意大赛和机器人大赛等面向师生的创新类赛事活动,培育和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发展与工作特色
      十六、学校发展和创新示范
      实施“智慧校园创新发展行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校园,使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领域,加快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升级。
      引入互联网+教育和平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探索“云+网+端”教育新形态。
      强化跨学科学习理念,建设校本化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STEAM综合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按照“区域创新——学校创新——教师创新——学生创新”要求,构建中职学校信息化创新工作体系,培育中职信息化创新示范校。
      十七、工作特色和区域带动
      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精准扶贫”、“名校+区域帮扶”、“互联网+校际协同”等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推进校际帮扶和协同发展,提升办学质量与社会影响。
      培育学校信息化创新成果,汇聚典型案例,在国家、省、市、县(区)等不同范围产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开放创新,把握信息时代要求和趋势,不拘一格探索学校信息化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新模式。     
陕西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目标要求
统筹管理与工作机制
      一、管理体制
      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信息化管理体制,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力与执行力度。
      设立学校首席信息官(CIO)职位。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管理部门,按照每千人一岗设置专职管理岗位(不含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不足千人按一岗计。按照国家要求配齐学历与专业达标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
      二、发展规划
      贯彻落实中省有关精神,有效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和要求。
      将信息化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信息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任务明确、措施有效、保障得力。
      三、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经费管理制度、大数据管理制度、设备运维管理制度、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等,明确各类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服务标准与规范。
      制定信息化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待遇不低于学校管理岗位平均水平。制定鼓励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激励政策,将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范围。
      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开展针对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信息化体系化培训,提高学校各类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素养。
      四、资金投入
      将学校信息化工作经费列入学校年度资金预算,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必要的硬件、软件(含资源)、日常运维、人员培训经费。
      充分动员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拓宽学校信息化经费来源,形成多方协同、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
数字校园
环境建设
      五、网络环境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要求,建设符合数字校园规范要求的网络环境,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提质增速。到2022年,率先实现中小学校光纤宽带达到500M以上,农村地区接入带宽不低于100M。
      无线网络服务覆盖学校所有教学、活动和办公场所,支持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移动办公。
      建设高清数字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系统,加快互联网、校园广播网、电视网、安防网等多网融合。
      六、终端设备
      建设覆盖每个教室(含部室)的数字化教学设备。为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配备计算机终端设备,满足教学和办公需要。为学科组或教研组配备打印机、扫描仪等必要的数字化设备。
      为校园公共空间配备合适的公用终端设备,如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机、LED屏幕、数字阅读设备、电子班牌等。
      按照国家办学要求建设配备计算机教室,满足信息技术课程开课需要。为学生配备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类终端设备,包括台式计算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等。
数字校园
环境建设
      七、个性化空间
      加快学校常规教室和功能部室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高各类教学空间智能化水平。建设网络直播互动教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虚拟三维仿真实验室等数字化环境。
      积极建设智慧教室、创客空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创新实验中心等创新型学习空间,为开展跨学科学习、个性化学习和STEAM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设立学习阅读、宣传展示、休闲休息等文化生活空间,配备必要的数字化设备,为师生提供便捷、智慧、人性化的校园生活服务环境。
      八、数字教育资源
      用好国家、省、市、县各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普惠性资源和教材同步资源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做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生成性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特色化、优质化的校本数字教育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材、题库、学科系列微课程、精品示范课等,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
      探索由学校统一购买资源服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如学习类APP、在线学习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九、系统平台与大数据
      建设智慧教学平台和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推进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教研和学习应用,拓展资源精准推送、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档案等功能,加快师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普及应用。
      以国家和省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结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需求,以基础数据共享互通为原则要求,积极建设各类校本化的特色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
      贯彻国家和省颁数据标准,做好学校管理数据、教育教学数据、学生学习数据的汇聚、生成和应用,构建学校教育大数据。
      十、网络与信息安全
      确立全员参与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强化校园网络安全技防措施,如物理防火墙、网络防病毒系统、入侵保护系统、邮件过滤网络、信息审计系统等。
      建立软件采购、软件使用和软件资产管理制度,确保使用正版软件。
      建设统一的校园安防系统,实现校园监控无死角全覆盖(包括重点实验室,食堂、库房、餐厅等),并与省级校园安全防控平台进行对接。
应用融合
      十一、教育教学
      信息化教学覆盖全体教师和所有学科,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组织方式、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加大创客教育、STEAM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应用。
      落实“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要求,利用各类智能学习工具、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
      开展“互联网+德育”“互联网+素质教育”,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严格落实课标要求,开足开好中小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认真实施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
应用融合
      十二、教育管理
      规范使用中小学学籍、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学校日常管理需求,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
      应用信息化手段,做好高中选课走班、中小学社团管理和校本课程管理,强化办学特色,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
      十三、公共服务
      具备条件的学校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办学空间和宣传阵地。
      应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家校联系,构建家校一体化的育人共同体。
      应用信息化手段和智能设备,为师生提供便捷、智慧、人性化的校园服务。
创新发展与工作特色
      十四、办学特色
      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持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
      提升中小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育办学特色,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办学活力。
      探索开展人工智能和编程教育,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的实践创新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十五、教师和学生发展
      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积极参加和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微课大赛、青少年创客创意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和机器人大赛等面向师生的创新类赛事活动,培育和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十六、学校发展和创新示范
      实施“智慧校园创新发展行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校园,使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领域,加快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升级。
      引入互联网+教育和平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探索“云+网+端”教育新形态。
      强化跨学科学习理念,建设校本化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STEAM综合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十七、工作特色和区域带动
      开展教育网络精准扶贫扶智,推进区域教育帮扶和协同发展。
      培育学校信息化创新成果,汇聚典型案例,在国家、省、市、县(区)等不同范围产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开放创新,把握信息时代要求和趋势,不拘一格探索学校信息化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新模式。

( 审核:刁巧燕 )

 

扫一扫分享本页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