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陕协作 组团发力:陕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局良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日期:2023-02-21 10:11:00   本站原创   人气:22392
来源:人事处
      2022年,陕西省认真落实中组部、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各项安排部署,省委组织部牵头推动,教育、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社、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等部门联合印发《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帮扶工作协调小组,协同发力,为全省11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22所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帮扶工作开局良好,初见成效。

提高政治站位 确保帮扶工作高标准启动

      ——科学谋划部署。陕西省委、省政府将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等8部门从薪酬待遇、职务职称等7个方面明确激励保障政策措施,细化52项工作任务。先后对11个县的22所学校进行全覆盖实地调研,督促市县党委、政府、结对学校的责任落实,为帮扶工作高质量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积极对接保障。江苏和陕西省内帮扶学校共同选派226名帮扶人员,其中:江苏选派22名校长、55名中层和教师、陕西省内选派149名中层和教师。2022年7月25日,首批22名江苏帮扶校长在西安参加了岗前座谈培训。被帮扶地县委、县政府领导及组织、教育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与帮扶人员见面,积极帮助学校和帮扶人员解决实际困难。
      ——推动全面融合。全省首批226名帮扶人员克服疫情等困难,于2022年9月上旬全部报到上岗。帮扶校长深入教职员工及学生家长中调研,听取意见建议,11名帮扶校长的调研报告获评中组部奖项。结合帮扶人员专业岗位和学校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完成了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的岗位聘任,全面熟悉学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情况,积极融入各自岗位角色。

坚持协同发力 确保帮扶任务高质量推进

      ——积极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全省各地党委、政府切实为帮扶校长任实职、压实责、给实权,组织、教育等部门积极推进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落细落实,校领导班子积极磨合,围绕“四个明显提升”,优化办学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可操作性、可量化、可评价的帮扶方案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推进“组团式”帮扶工作精准实施。
      ——指导帮带教师队伍。各帮扶团队积极与学校教职工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教学教研示范带动作用,结对学校之间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利用帮扶学校线上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骨干教师跟岗实习、线上备课研讨、“同课异构”等学习交流活动,让教学互动千里连线,足不出户感受名师课堂,距离不再是障碍。全省各地共建教学团队63个、名师工作室18个,师傅带徒弟184对、帮扶团队上示范课149节。
      ——勇挑教学科研重担。各帮扶团队聚焦普通高中高考综合改革、职业高中技能大赛等重点领域,组织常态化教科研活动。各学校共组织申报课题12个、建立联合教研平台45个、中职学校走访企业52家,被帮扶中职学校获得陕西省职业院校大赛二等奖2项、一等奖5项,国赛三等奖1项,部分学校实现历史性突破。

做好延伸辐射 力争帮扶成效最大化受益

      ——苏陕结对学校加强交流。各被帮扶学校充分发挥江苏帮扶学校的资源优势带队伍,推动东西部教育人才的交流融合。商洛市镇安中学组织校领导及骨干教师42人到南京市第一中学跟岗实习,柞水中学高一年级管理团队和各科备课组长到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交流学习,帮助被帮扶学校教师全过程参与、全方位体验、全能力提升。
      ——厅属中职学校优势互补。陕西省针对被帮扶职业高中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建设乏力等问题,重点研判、科学统筹,在原有帮扶力量的基础上,由省教育厅直属的14所中职学校采取“二对一”或“多对一”形式共同帮扶11所职业高中,形成了江苏和省内高职学校、厅属中等职业学校多层次、多专业共同帮扶、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帮扶实效。
      ——省级教育人才重点帮扶跟进启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参照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模式,开展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重点帮扶工作。从省内优质学校和省教育厅直属学校选派优秀校长、从各市选派优秀帮扶教师联合组成帮扶团队,联合教育部有关直属高校,重点帮扶15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每县各2所学校,统筹推进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批选派225名帮扶人员已于2023年春季学期到岗,帮扶工作正式启动。

( 实习编辑:王冠杰   审核:刁巧燕)

 

扫一扫分享本页

 
浏览教育厅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域名:http://jyt.shaanxi.gov.cn)属于政府网站,未经我厅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未经网站所有者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
      任何媒体或互联网站转载本网站内容,须注明信息来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复制、抄袭,或为任何未经允许的商业目的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如果本网站所有者确定用户行为违法或有损网站利益,则将保留采取相关法律行为的权利.......[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