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各地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蓬勃开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日期:2021-12-17 18:05:48   本站原创   人气:9170
来源:教材处
      陕西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中央和教育部系列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目前,各地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有力促进陕西省新时代劳动教育扎实开展。 

安康市高“研”值擦亮劳动教育底色

      安康市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在深度调研全市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探索出了分基地开发、分清单落实、全学科融合、全社会协作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引导各县校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劳动实践基地、完善劳动课程设置、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健全教育运行机制,实现劳动教育全覆盖,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走深走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以“研”促“建”,丰富劳动教育新平台。秉承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理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引导各县区完善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劳动创意设计中心、多学科融合劳动体验区。拓宽校外劳动实践空间,建立马盘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后柳中坝作坊小镇等15个劳动基地,实现了劳动实践从农村到城市、从田间劳动到职业体验、从手工制造到科技开发的多领域、全覆盖。同时,从教研层面出发,不断督促各基地修订完善建设方案,从基地规模、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逐步提高市级示范性学生综合实践劳动基地创建标准。
      ——以“研”促“改”,建立劳动教育新清单。为解决大部分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指向、计划步骤等方面并不明确,劳动教育的形式也片面单一情况,保证各县区学校的劳动教育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组织出台了《各学段劳动内容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清单》的设计包括学段、主题、劳动内容、实施方法、考核标准等“五个维度”,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阶梯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三个特性”,分为基础教育九个年级段和高中段,每个年级都包含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覆盖了生活技能、生存能力、文化素养、家风传承、创新能力、职业体验、生涯规划等内容。该《清单》确保了劳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促使孩子的劳动能力提升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趋势,同时倒逼学校与家庭在劳动教育上的持之以恒,推动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以“研”促“减”,开发劳动教育新课程。在现阶段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教育的短视化、功利性问题亟待解决的严峻形势下,安康市抓准时机,引导各校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课程无缝融合,挖掘具有实践性、特色化的劳动教育内容,衍生出独具特色的各学科实践作业。如汉阴县三元小学立足语文和思政课程,开发出“333德育实践作业”,把学校、家庭、社会各层面的劳动内容融进课后时段,提高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同时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其次,在“德润安康”大课题统领下,各校积极梳理德育项目,将德育与劳动“虚实融合”,如旬阳市蜀河中学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落实落细落小立德树人,以“勤”为中心开辟劳动教育新途径,让学生通过系列劳动课程准确认识劳动价值,加深对劳动的认同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体系。除此之外,组织人员下到各校,引导老师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要素,培养学生劳动品质和素养。如石泉县城关三小紧扣“二十四节气”主题,挖掘劳动元素,让学生通过种植农作物、养护、收割、贩卖等实践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和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耕文化。多途径落实、多举措并行,让劳动成为“双减”工作中的一抹亮色。
      ——以“研”促“育”,搭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劳动教育是长线教育,劳动教育的场所在学校、在家庭,同时也在社会,如何构建起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把劳动教育全方位渗透下去,是教学研究的大课题。通过反复调研、分析,将目光聚焦在了“链接”上,把劳动与校内岗位链接、与家长职业链接、与社会各行各业链接,引导各校让学生到学校的保安室、收发室、厨房、餐厅、图书室等地方参与劳动,要求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或到家长的工作岗位上体验劳动,鼓励学生深入各行各业跟岗锻炼,形成“时时可劳动、处处有劳动”的教育新局面。如汉阴县凤台小学利用“三级六部”家委会的力量,为学生开辟了若干职业体验基地,打通了家校社劳动教育的壁垒,让劳动“新”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真正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标。

陕旅东方嘉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高标准建设“第三课堂”打造特色实践课程

      陕旅东方嘉禾劳动教育基地南依秦岭,自然资源丰富。基地占地500亩,拓展面积2200亩。目前已经建成了“六区两馆一园一展两通道”格局,形成了以涉农劳动教育为主的9大特色课程体系,单天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300组家庭开展活动。2021年7月上旬,全省120位市县教育局局长到基地考察,召开现场会。海峡两岸中学生历史文化研习营定期在基地开展主题活动。省总工会与基地合作筹建“劳动模范馆”。近日,西安市高新区教育局组织100多位校长,在基地召开劳动教育现场会。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及其附中、附小、幼儿园等30多所学校与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把基地作为本校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陕旅东方嘉禾劳动教育基地掠影

      陕旅东方嘉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建设“第三课堂”的要求,将生活型劳动、生产型劳动、服务型劳动、智慧型劳动等融入实践课程体系,致力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第三课堂”品牌,使学校教育与校外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内培外引,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品牌课程。基地依托地域优势,对内强化课程开发,整合农业、自然、红色、非遗等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创新课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劳动实践需要,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重点打造以涉农劳动教育为主的“一核心二季节三学段四融合五大类多主题”特色课程体系,开发了农事农耕、美食制作、秦岭保护等9大主题课程。对外注重合作引进,根据服务需求定制开发课程,与交大附中合作开发“钱学森实验班劳动教育实践课”,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及其附中、附小、幼儿园等30多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服务学生劳动实践。


陕旅东方嘉禾劳动教育基地课程方案

      ——名师入驻,确保劳动教育课程提质增效。立足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基地外聘专家、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三支队伍建设上协同发力,确保劳育课程开设方向对、数量足、专业强。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教授、陕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委员、省园艺学会常务理事邓均军、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教学名师、陕西省教科院副院长吴积军等10余名有影响力的专家到基地担任导师,指导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省总工会合作筹建“劳动模范馆”,聘请劳模先进、工匠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为中小学生授课讲座,培育劳动精神,引入非遗大师为兼职教师,讲授非遗传统,营造劳动文化;定期组织专职教师参加省内外专家举办的讲座、沙龙等,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理论水平。

陕旅东方嘉禾劳动教育基地教师培养

      ——多措并举,强化劳动教育课程永葆活力。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推动课程创新和项目开发,以研促建,以研促改,用高“研”值擦亮劳动教育底色。强化教学规范性和有效性,针对不同项目,将课堂和现场教学结合,综合采用演示教学、现场教学和项目化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使劳动教育活起来、实起来,增强劳动实践互动性、即时性、趣味性。建立跟踪督导机制,对课程过程、内容、安全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保障课程质量。建立双向互评机制,针对不同项目,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并形成反馈,同时开展学生、家长、学校等对基地和项目进行评价,广泛征求、收集评价意见,切实强化劳育课程永葆活力。


陕旅东方嘉禾劳动教育基地特色课程体系

      目前,基地以长远规划高标准配置硬件设施,以优化创新高效能健全管理体系,以专兼职结合高水平打造师资队伍,以持续投入高规格完善保障措施,以多元课程高质量打造教育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以来,先后有3000多名学生在基地接受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该基地已成为鄠邑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亮点工程,也是红色革命教育、生态文化旅游、校外研学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和秦岭保护有机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杨凌恒大小学
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打造劳动教育品牌

      依托杨凌“后稷故里 农科新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打造劳动教育品牌,按照学校主导,家校合力,社会支持的整体思路,将家庭、学校和社会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校内外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
      ——开发校本课程,体验劳动乐趣。学校开设一二年级爱手工课程和全校的植物辨识课程,做中学,学中做。爱手工课程学校购买材料包,培训教师,每周两课时,材料包师生人手一份,老师根据制作教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如《机灵的小猴子》一课上完后,孩子们都能做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老师捏出一个假山,点缀几棵绿树,把孩子们手中形态各异的小猴子放到假山上,一个栩栩如生的猴园就诞生了。不识稻与粱,不知世事艰。一餐与一饭,当思稼穑难。可是,现在的孩子缺乏生活常识、农事经验已是相当普遍的事。作为农科城的孩子,我们应该认识五谷杂粮,分得清麦苗和韭菜,因此学校组织教师历时两年编写了植物辨识教材,开设植物辨识课程。课程从水果、蔬菜,五谷杂粮、公园花草到野花野草已成体系,孩子们认识身边的植物,了解他们的生长过程。作为新学校,学校操场的土地里总是长出许多野花野草野菜来,认识野花野草的课程我们就到操场上上。土地里迸出野油菜,老师们带孩子们赏花海、看结荚,特别是参与收菜籽活动,同学们累得满头大汗,却忙得不亦乐乎。五年级第三课学习《桂花雨》,校园里的桂花也开了,老师带孩子们摘桂花,熬桂花酱,做桂花糕,制作桂花香囊,已成为学校9月份的劳动融合课程的经典内容。本学期,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钉纽扣、缝沙包、爱厨艺等社团劳动课程也相继开展。
      ——开辟教稼园地,开展集体劳动。学校利用墙边的小块空地开辟“教稼园地”,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劳动教育巧妙融合,墙面布置24节气诗歌、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降了霜,白菜萝卜甜又香。”帮助孩子们在参与农业实践的同时了解农耕文化。学校将土地分给各班级,由师生根据节气选择种植的蔬菜、瓜果。孩子们拎着水壶、拿着锄头,俨然一个小菜农,和老师一起松土、播种,浇水,通过种植、观察、养护,发现蔬菜生长变化,也收获着耕耘的丰富果实,摘了黄瓜、西红柿、西葫芦、辣椒,豇豆;刨了花生、红薯;现在又种上了萝卜、白菜、大蒜,从实践中真切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不劳动土地给你的是野花野草,给土地撒上种子、辛勤劳作,土地回馈你的是瓜果蔬菜五谷杂粮。热爱劳动再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从兴趣到实践的劳动体验。同时,积极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养护教室绿植,轮流值日,周五卫生大扫除,使每位同学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提高劳动能力。
      ——开展家务劳动,学会自理自立。新冠肺炎疫情后,为减轻家长经济压力,为群众办实事,自2000年5月开始,学校落实示范区教育局课后服务号召,实行“周内无书面作业”改革试点。通过告家长书、家长座谈会、家长会等引导家长身体力行,榜样示范,指导孩子做家务,特别是2021年教育部推行“双减”“课后服务5+2”以来,学校扎实开展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劳动教育实践,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低年级开展整理书包比赛,叠雨衣比赛,年级校服秀等活动,坚持每晚刷牙,洗脸洗脚。高年级学生学会使用微波炉、电磁炉、煤气灶做一样简单的饭菜,学会使用洗衣机及大件衣物。使学生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学校将此项活动和养成教育、红旗班评比、“家务劳动小能手”“恒大小学好家长”评选相结合,孩子们都能穿校服上学,红领巾干净整洁,注意个人卫生、班级卫生保持良好。五六年级开展水果拼盘、包饺子比赛学生个个成了小厨师,让人刮目相看。结合杨凌创文、十四运、农高会等活动,在家庭劳动中倡导垃圾分类处理、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第二幼儿园
建设“四小校园”,扎实开展劳动教育

      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第二幼儿园以培养孩子劳动意识,锻炼孩子劳动技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劳动创造美”的观念为目的,以建设“四小校园”(小而实、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为抓手,结合实际,缜密谋划,认真实施劳动教育。
      ——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成功和快乐。结合自身条件,把幼儿园种植园改建成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基地,并把劳动基地划分给各个班级。班级老师负责做好每年劳动教育工作规划,幼儿园修改审批后结合每班劳动课监督实施。每到劳动教育课时,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他们戴着围裙、拎着工具、兴高采烈的播种、施肥、浇水;每到收获的季节,是他们最自豪的时候。他们领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参观劳动成果,却让爸爸妈妈连碰都不碰一下,生怕碰坏。通过劳动,孩子们懂得了只有劳动才能有成果的道理;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明白了爱护劳动成果的意义。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身体素质更加健康,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我们的校园也更加整洁美丽。






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第二幼儿园小朋友劳动实践活动

      ——结合地方特色,让孩子在劳动中传承文化。剪纸艺术是三秦大地上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结合劳动课、艺术课。通过“走进千阳剪纸进行学习,请进民间艺人进行教学”活动,激发孩子兴趣,聘请富有经验的民间艺人担任老师,把剪纸艺术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手工劳动课堂。在教学中,不光培养孩子们的剪纸能力,也把凤翔泥塑等地方特色艺术向孩子们作了简单介绍。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完成了许多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好作品。同时,培养了孩子们仔细观察的习惯和传承民族艺术的思想。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先辈智慧结晶的情感。




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第二幼儿园小朋友劳动实践作品展示

      ——整合手工、劳动、艺术课程,让孩子在劳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幼儿园通过整合课程,把手工课、艺术课都变成了孩子们的劳动天地。老师带领孩子们把艺术课上的好作品,一幅一幅临摹在长卷纸上,制成了2幅“幼儿绘画作品20米长卷”;又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把“红船精神”“三牛精神”“中国梦”等极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作品创作成“爱国教育20米长卷”,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把环创和手工制作进行整合,鼓励孩子们收集身边的酒瓶、瓶盖、布头线脑,通过动手,制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我们也把这些干净的废旧东西,制成一件件市场上买不到的精美服饰,通过一场场“家园共育开放日”活动中的“时装走秀”展示给家长。通过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家长有意识地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来。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五措并举 构建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军工文化传人为宗旨,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构建了“围绕一个培养方案、打造劳动教育平台、加强实践体验、注重行为养成、健全评价制度”五措并举的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传授中感悟劳动智慧。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新要求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化。开设《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系统讲授劳动科学知识,传递劳动智慧;开设劳育特色选修课,引导学生将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感上升为笃行实干的人生态度。二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隐性的劳动价值观塑造功能。将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和各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形成劳动教育共识价值。三是将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深度挖掘“三下乡”等社会实践的课程内涵,强化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外社会服务
       
      ——校企协同,双元共育,打造劳动教育创新平台,厚植劳动情怀。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为抓手,进一步整合优化劳动教育资源,与德国巴斯夫、北京发那科、西安比亚迪等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构建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教师与师傅双导师、学生与学徒双身份、工作与学习双途径、技能与素养双提升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为学生量身打造从学徒到员工的渐进式职业成长路径,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
       
      ——加强实践体验,在实训实践磨砺中提升劳动技能。按照“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的教育要求,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一是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动手劳动实践。在企业认知、跟岗和顶岗实习过程中,增强职场劳动文化体验,学习和掌握专业劳动技术。二是建立劳模、工匠和企业名师工作室。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行业领先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努力提升现代化劳动技能。三是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依据行业企业准则和操作标准提供真实的职业岗位和职场氛围,规范操作程序,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四是设立“劳动教育周”。通过开展集中有序的集体劳动,在劳动中强化责任、在劳动中磨砺性情、在劳动中孕育优秀的劳动品质。
      ——注重行为养成,在公益劳动中陶冶劳动情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显劳动文化元素,打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融合的劳动文化生态。一是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开启劳动模式。设立学生“劳动实践日”。划分体验式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区域,让劳动成为一种行为自觉。二是充分利用校园勤工助学资源。利用校内餐厅等开展生活服务劳动,让学生收获劳动成果,在劳动历练中成长。三是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以“五一”劳动节等为契机,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热衷劳动、刻苦自律的优良学风。四是增强校园劳动文化的渲染。建成“吴运铎”雕塑等具有鲜明劳动特色及国防特色的校园文化,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劳动熏陶。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文化

      ——健全评价制度,在劳动素养评价中强化价值认同。构建崇尚劳动的学生评价导向体系,建立健全劳动激励和劳动成果反馈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注重劳动技能、过程和成果考核,建立诚信机制,确保评价过程的程序公正和评价结果的真实可信。二是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纳入学生行为规范。作为学生操行评定依据,让学生在行为养成中践行劳动精神,在劳动中学会自立自强。三是注重劳动成果的应用。组织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开展劳动成果展示等,构筑劳动教育教学成果,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实落地。

长安大学
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模式,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实践
       
      ——彰显课程劳育价值,铸造正确劳动理念。长安大学以价值引领和观念塑造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创造性劳动意识培养为导向,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设计开发《大学生助学教育与实践》社会实践综合素质教育必选课,总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环节12学时、实践环节28学时。理论环节侧重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实践环节以勤工助学岗位和技能提升为实施载体,引导广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群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工科中的设计思维》《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基本功与精益创业方法论》《建筑协同创新与创业》等60余门必修、选修专业类、双创类和社会实践类课程,强化对学生的高阶性、技能型劳动教育,指导学生科学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认识社会、思考社会、改进社会,推动劳动教育发挥社会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择业就业创业观,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弘扬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培育遵约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和创造性劳动能力,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
      ——打造校内实践基地群,探索“劳动教育+”模式。以技能提升为导向,以培育贫困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设计劳育实践和德育实践、智育实践、体育实践、美育实践相结合的培育模式,以宣传部、校团委、图书馆、信网处、体育系、双创办的勤工助学基地为主阵地,打造以技能培训为目标的校内勤工助学五大实践基地群。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在新媒体运用、新设备操作、图书整理、网络维护、运动健身及裁判执法等方面的实用技能,获得相应的技能认证,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基地建设,学校有效推动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实现了全方位育人。
      ——资助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拓宽校内实践平台。学校利用资助育人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形成了以固定岗位为主、以临时性岗位为辅的勤工助学格局,目前设有近1000个勤工助学固定岗位,另有临时岗位近2000个,主要集中提供给就业双选会、运动会、体质测试等校内部门开展的临时活动。每学年发放勤工助学经费300余万元,平均近12000人次学生参与,为广大学生锻炼自立自强能力、积累劳动经验提供了平台。
      ——完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推广劳动实践锻炼。结合大学生热衷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的特点,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服务性劳动。目前,校团委形成了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格局,搭建了较完整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每年组织广大师生利用假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道、厂矿车间、企业单位,尤其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地区的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果和社会反响。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营造浓厚劳动教育氛围。开展“技能之星”评选活动,表彰在专业学习中成绩优异,且不断提升专业和职业技能取得优异成果的学生,每年评选10人,纳入学校本科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授予长大·卓越奖--“技能之星”荣誉称号,发放一等奖学金,以榜样的力量感染、激励、引导全体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月”活动,评选“宿舍文明之星”,引导学生自觉投入文明宿舍创建,积极营造环境整洁、安全文明、和谐融洽的宿舍文化氛围。以文明宿舍创建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从日常劳动做起,正确认识劳动,尊重底层劳动者,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进而向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升华。

( 责任编辑:张晨悦   审核:刁巧燕)

 

扫一扫分享本页

 
浏览教育厅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域名:http://jyt.shaanxi.gov.cn)属于政府网站,未经我厅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未经网站所有者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
      任何媒体或互联网站转载本网站内容,须注明信息来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复制、抄袭,或为任何未经允许的商业目的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如果本网站所有者确定用户行为违法或有损网站利益,则将保留采取相关法律行为的权利.......[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