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全力打造“4+4+4”教育脱贫新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日期:2020-03-27 19:41:20   本站原创   人气:3035
来源:汉中市教育局
      脱贫攻坚以来,镇巴县围绕“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总体目标和“扶贫先扶智”根本要求,全面完成教育脱贫目标任务。同时,紧紧抓住苏陕协作、高校帮扶等有利机遇,积极探索教育扶贫的新思路、新举措,形成了“4+4+4”教育扶贫新模式,助推教育脱贫攻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红线与底线固本 精准落实好教育脱贫四项任务

      ——夯实责任,控辍保学不落一人。严格执行教育、行政“双线”工作机制,夯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等十项制度,加强动态监测和督导检查,实施台账化精准管理,切实做好劝返复学工作。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建档立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辍学。
      ——精准施助,资助政策应享尽享。采取“学校初核—镇(办)复核—县级审核—排除确定”的 “三核一排除”工作法,精准建立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信息库。全面落实从学前到大学的各项国家资助政策,坚决做到零遗漏、全覆盖。整合县财政专款、中能建集团和苏陕协作捐赠资金,建立农村建档立卡、城乡低保家庭等学生教育救助机制,对特殊贫困家庭子女实施教育救助。2016年以来,累计为学前至高中阶段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各类生活补助资金5775.6142万元,惠及学生95945人次(其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40455人次,2344.038万元);免除高中阶段学生学费2953.52万元,惠及学生36919人次;免除高中阶段困难家庭学生住宿费123.54万元,惠及学生4118人次;为277名中高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扶贫助学补助83.1万元; 1330名大学新生获得新生入学和“泛海助学”项目资助413.7万元;为2656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850.805万元;对4446名特殊贫困家庭实施教育救助,发放救助资金222.3万元。
      ——奉献爱心,三项帮扶全面覆盖。全县所有在职教师对本校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和留守儿童实行“一生二袋、袋随人走、跟踪帮扶、全程记录”的接力式帮扶。各学校、幼儿园积极开展“学习优先辅导、食宿优先安排、困难优先解决”的校内帮扶活动。针对深度贫困村和农村学校发展实际,建立完善“城乡结对、强弱互助、学区共建”的校际结对帮扶体系,推行跨区对口支援、大学区管理、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薄弱学校等措施,切实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保障权益,送教上门扎实推进。建立完善送教上门责任制,实行“网格化”管理,按照“零拒绝、全纳入”的原则,切实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镇(办)中心小学负责,对本行政区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因重度残疾等特殊情况无法随班就读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落实送教教师,围绕文化、品德、康复等内容,制定“一生一策”个性化送教方案,通过交流、游戏、实践等方式,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知识认知、生活自理、缺陷补偿等训练,每月至少送教上门2次、每次至少2课时。

输血与造血并举 构建苏陕扶贫协作四大体系

      ——聚焦内涵发展,建立校际结对帮扶体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精选名优学校与镇巴县40所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各校际间就学校发展、异地交流、贫困生帮扶等方面,建立了互助合作关系。两地经常性、多层次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两年来共交流教师及管理人员800余人次。
      ——立足专业成长,建立名师带动帮扶体系。2018年以来,通州区多次选派专家、名师到镇巴开展支教、培训等活动,驻地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深入一线把脉问诊。2018年暑假组织4名特级教师、8名名师实施培训项目11个,参训教师1700余人;2019年11月,选派22名名师和41名学科骨干分三批到镇巴开展教师培训,实施培训项目11个,共培训镇巴教师1700余人。5个通州区名师工作室长期向镇巴开放(其中2个名师工作室在镇巴建立工作站),免费为镇巴教师提供优质资源成果和研学机会。
      ——深化镇通情谊,建立捐资助学帮扶体系。通州区开展“百企帮千家”行动,组织99家企业捐资179.7万元,资助镇巴贫困家庭学生3594人。南通慈善总会、通州区总工会、通州区妇联、南通市江海红领巾志愿服务队、通州区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纷纷向贫困家庭学生捐款捐物。苏陕扶贫协作以来,通州区共计捐资300余万元,惠及镇巴600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
      ——培育镇通精神,建立学生互动帮扶体系。两地团委和对口帮扶学校分别组织开展“镇通手拉手·扶贫暖童心”微心愿圆梦活动,累计帮助镇巴150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实现了购买自行车、学习机等“微心愿”。对口帮扶学校间组织学生开展“手相牵·信相连”活动,两地学生通过视频、书信等方式建立起交流的桥梁。

帮扶与合作共赢 建立健全高校帮扶四项机制

      ——主动争取,构建“2+5”合作帮扶机制。在积极对接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理工大学2所“双百工程”帮扶高校的基础上,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和通州中专建立帮扶合作关系,形成了“2+5”结对帮扶机制。
      ——强化保障,构建“零障碍”结对帮扶机制。成立校地联合领导小组,出台一系列支持高校帮扶的政策措施,建立校地联席会议制度,为每所高校落实“一对一”包联领导和联络人员,精准对接工作需求和帮扶成效。针对高校帮扶的项目需求和工作需要,按照“特事特办”原则,简化程序,加大投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保障,对用地、用电、交通等问题优先解决,提升服务水平。
      ——着眼需求,构建“菜单式”培训帮扶机制。结合镇巴产业发展和务工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依托高校人力、科技资源,按照镇村定单、高校制单、群众点单、培训免单、政府买单的“五单式”培训思路,量身确定技能培训项目和发展规划。各高校充分发挥优势,扎实开展中药材种植、木耳香菇栽培、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技术培训和行业技能培训,将政策、技术、资源送到家门口,惠及90余个贫困村近4万贫困群众。针对县情实际,相继打造烹饪技能、足部修护、家政服务等培训品牌,累计培训69期10751人次,实现创业就业5305人。
      ——围绕脱贫,构建“1+X”项目帮扶机制。各高校按照1个实体项目加多项政策扶持的帮扶思路,不遗余力支持镇巴农村经济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组建“科技镇长团”、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实地指导科技产业项目、策划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陕西理工大学与教育、农业、科技、发改等部门签订8项帮扶协议,在小洋镇鲁家坝村建立大黄育苗产学研校企合作基地。通州中专与县职中合作开办电子商务、艺术设计专业,联合定向培养学生并在通州提供安置就业;捐赠价值50余万元的设备,在县职中组建焊接技术、服装设计实训室各1个。西安音乐学院在捐赠音乐器材的同时,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设立“音乐培训基地”和艺术考级点,为镇巴中学、泾洋小学组建合唱团,帮助青水九年制学校打造苗乡特色文化校园。开展消费扶贫、结对帮扶以来,各高校已经落实优质农产品购销200余万元。

( 责任编辑:周雨曦   审核:刁巧燕)

 

扫一扫分享本页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浏览教育厅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域名:http://jyt.shaanxi.gov.cn)属于政府网站,未经我厅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未经网站所有者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
      任何媒体或互联网站转载本网站内容,须注明信息来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复制、抄袭,或为任何未经允许的商业目的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如果本网站所有者确定用户行为违法或有损网站利益,则将保留采取相关法律行为的权利.......[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