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多举措推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日期:2018-04-12 14:45:58   本站原创   人气:5333
来源:安康学院
      近年来,安康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多举措推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实效。
      ——践行地方高校使命,主动融入安康发展。该院始终以服务安康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动融入安康发展。学院与地方政府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络互动会商机制,安康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到该院调研。该院与安康十个县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多次与安康国家高新区、旬阳工业园区、汉阴工业园区进行项目对接。近几年来,该院与一百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与政府结亲,与行业结盟,与企业结友的良好产学研合作氛围。
      ——发挥政策导向,调动科研积极性。该院修订了《安康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安康学院职称评审科研计分办法》《安康学院岗位聘任办法》等相关文件。在科研奖励、绩效分配等方面加大对标志性成果、应用研究和服务地方的奖励;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面,突出对成果完成人的奖励,将成果转化收益的9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方面,突出标志性成果、应用研究、服务地方成效等方面条件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学院横向项目经费、国家项目申报数量大幅度增长。
      ——创新机制体制,激发科研活力。一是联合共建,做实校地合作。在校地合作上,该院采用学院出场地、出人才智力,负责日常运行管理,政府出资金、出政策的办法,与安康市共建省市级科研平台9个。2014年,该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与安康市方志办、汉滨区档案史志局合作,投资100余万元合作建成安康方志馆,填补了安康地情文献资料收集的空白,也开辟了校地合作的新模式。近几年来,方志馆围绕安康地域文化开展陕南民间文艺、民俗方言、旅游文化等方面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项目”重点项目3项,承担省市地域文化研究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10部;其中校注完成的《沈氏家训》《黄氏家训》在中纪委网站推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校地联合引进人才,相互兼职。该院与企业联合引进人才,引进的人才在学院工作,同时到企业兼职,企业按贡献大小给其发放相应的绩效。该院还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教师,学院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开展研究。安康市政府对学院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给予大力支持,在科学研究、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创新机制体制,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需求主体。该院按照省科技厅“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科研平台建设要求,与安康阳晨现代农业集团、安康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镇安雪樱花魔芋制品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成为省科技厅首批批准组建的五家新型科研平台之一。该研究院为独立法人机构,按照公益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运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研究院院长由学院选派。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研究院为独立法人,由企业在学院投资建设实验室,研究院按照企业需求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研究成果首先在企业转化应用,实现“出成果”和“用成果”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坚持需求导向,跨单位、跨学科组建科研团队。一是围绕产业链组建科研团队,构建创新链,有效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该院根据陕南茶叶、魔芋、蚕桑、富硒食品等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学科专业+团队+政府部门+企业”合作模式,组建跨学科、跨单位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先后组建了富硒食品、茶业、蚕桑丝绸、魔芋、生态旅游、新型材料等10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二是设立校地合作专项研究课题。该院每年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设立校地合作专项研究课题,学院与企业按照1:3的比例配套支持,实现了横向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地方企事业单位与学院联合设立研究课题。2017年中国(安康)富硒产业研究院与该院联合设立12个研究课题,总投资1000万元。
      该院与地方长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省农业推广奖15项,服务地方取得的成果多次被中省媒体报道。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方面,校注完成的《沈氏家训》《黄氏家训》,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在中纪委网站推出,社会反响良好。在循环农业方面,研究推广的“畜-沼-园”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被广泛推广应用,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在蚕桑研究方面,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野桑蚕种质资源库,育成了“金丝1号彩色蚕茧”新品种;在茶叶研究方面,与汉水韵公司合作,育成“陕茶1号”茶树新品种,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该院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安康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繁荣地方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牢记责任使命,助力脱贫攻坚。一是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该院开设有农学、茶学、养殖、食品、旅游管理等专业,学院依托这些优势特色专业,在白河县、岚皋县、汉滨区等县区建立了茶叶、魔芋、蚕桑、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等12个产学研基地,围绕脱贫攻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工作。二是选派专家驻点帮扶。2017年以来,该院利用暑假先后选派35名教师到贫困县、贫困村挂职帮联。根据省三区人才工作要求,该院有14名教师担任三区人才,长期帮扶14个贫困村。三是设立脱贫攻坚专项课题、主动服务脱贫攻坚。该院根据安康市脱贫攻坚的需要,投入研发经费143万元,设立了27个脱贫攻坚应急专项研究课题,主要从事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扶贫扶智及新民风建设等方面研究。四是对接地方需求,积极开展特色产业培训。该院制订了特色产业扶贫培训计划和新民风培训计划,积极承担地方政府及有关单位培训任务,2017年开展培训136场次,培训1万多人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地方政府的肯定。学院科技扶贫工作被中省媒体多次报道。
(责任编辑:薛晓强    审核:刁巧燕)
 

扫一扫分享本页

 
浏览教育厅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域名:http://jyt.shaanxi.gov.cn)属于政府网站,未经我厅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未经网站所有者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
      任何媒体或互联网站转载本网站内容,须注明信息来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复制、抄袭,或为任何未经允许的商业目的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如果本网站所有者确定用户行为违法或有损网站利益,则将保留采取相关法律行为的权利.......[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