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在科研道路上作出一份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这是一位入党60年的老党员写在入党申请书里的话。他叫陈士橹,是我国航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6年,他许下最初的誓言。直到生命的尽头,陈士橹一直在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1920年9月24日,陈士橹出生在浙江东阳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经历了国家艰难困苦的岁月,目睹了列强欺凌中国的种种情形,陈士橹早早在心里埋下了一颗学以报国的种子。他曾不止一次说:“这些经历,让我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
航空救国的梦想伴随着陈士橹的成长。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中,他就读于西南联大。1945年6月,陈士橹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助教。清华大学航空系、交通大学航空系、华东航空学院都曾留下陈士橹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橹的梦想有了更加坚实的支撑。1956年,国家决定在全国高校中选派100名教师赴苏留学。当时,陈士橹在华东航空学院任教,负责教授空气动力学。时任院长寿松涛认为,必须培养一批能够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中国航空事业才能摆脱唯国外专家马首是瞻的局面。
肩负着这样的使命,陈士橹前往莫斯科,师从著名航空科学家奥斯托斯拉夫斯基。莫斯科的冬天与厚厚的积雪相伴,严寒让身患关节炎的陈士橹痛苦不已。但他依然每天早早到图书馆,勤奋钻研。在此期间,他创建的简捷计算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被专家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留学归来的陈士橹随华东航空学院西迁来到西安,准备完成一项新的使命——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那是1959年,“两弹一星”还没有问世。宇航工程对国家而言是从无到有的。在筹建宇航工程系的日子里,除了吃饭、睡觉,陈士橹几乎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他的灯常常亮到深夜。
1959年底,一个倾注了陈士橹无数心血的新专业在西工大正式成立了。为了让这个专业成长得更加茁壮,他带领教研室教师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并应用于教学。
没有人能想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的十余年间,西工大宇航工程这个关乎国防事业发展的新专业却面临着被“撤并”的危机。“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撤了宇航工程专业,导弹事业将蒙受巨大损失,对于国家航天事业和安全都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一定要撤,那么我只好卸任。”一手创办了这个专业的陈士橹,顶着巨大压力,据理力争。
经过陈士橹的多方奔走,最终,西工大宇航工程专业得以保留,并发展壮大为今天的西工大航天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为航天和国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西工大成为国内高校中唯一航天专业自开办以来没有中断过的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都成为国家航天和国防事业的中坚。
自始至终,陈士橹对西工大宇航工程系的关心从未中断。2016年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也是在这一天,陈士橹先生溘然长逝。一颗忠于国家、忠于航天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他的航天报国之梦,仍在西工大、在航天人中延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