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秦巴育英才 咬定青山不放松——记陕西理工大学发展史上的西迁建设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日期:2018-12-01 19:24:54   转载   人气:45446
来源:陕西日报
      《陕西日报》2018年12月1日(通讯员 张赟 朱敏 熊瑀 记者 宋志明) 题:扎根秦巴育英才 咬定青山不放松——记陕西理工大学发展史上的西迁建设者
       
      陕西理工大学地处汉中,位于汉水上游,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处于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因两汉三国闻名,历史底蕴丰厚。但在20世纪,汉中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生活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三线建设时期,这里布局了近百个国防工业企业,成为我国装备制造和航空工业的重要基地。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亟须高等教育为汉中注入发展动力。陕理工人以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承担起这一重要使命。 
      建校6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西北联大、北京大学爱国奉献、服务社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办学精神,几代陕理工人弘扬和传承着“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诠释和践行“艰苦奋斗、忠诚奉献、求真尚实、博望致远”的陕理工精神。 
      从1958年设立的汉中大学,1965年北大建立的汉中分校,到1978年的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两校并行发展,到2001年的两校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再到2016年更名陕西理工大学。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大批风华正茂的教职工从北京、西安和东南沿海等地,放弃条件优越的城市生活来到汉中,汇聚到连城山下、汉水之滨,扎根秦巴、艰苦创业。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一次次改变着陕理工的面貌,在天汉大地这一方沃土上,谱写了陕南高等教育的华彩乐章,为国家经济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发展奉献了青春年华。 
      1958年创建汉中大学——陕理工历史上的第一批西迁建设者 
  1958年,陕西师范大学(前身西安师范学院)派出50余名教师和干部,筹建汉中大学,开始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 
      其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建设者,中央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1958年5月,陕西省委根据中央精神,给汉中地委发出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各类民办及部分公办初级中学师资的通知。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汉中大学前身)很快成立,设中文、数学、生物3个专修科。1958年11月,根据陕西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陕南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汉中大学,并按照综合大学筹建。1959年增设五年制医疗系,1960年增设物理、化学师范专修科。1961年汉中农学院并入,成立四年制农学专业。至此,汉中大学已有医疗、农学两个本科专业,中文、数学、生物、物理、化学5个师范专业,初步形成了综合大学框架。 
      筹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教师。筹委会根据中学教育发展的紧迫需要,结合专业制订教学计划,调配教师。汉中师专筹备之初,没有一个专业教师,从各中学抽调的少数教师不但数量不足,也没有高校教学经验,承担大学课程确有困难,必须有一支具有高校教学经验和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 
      在陕西省高教局的协调下,筹委会派人前往西安师范学院商谈落实支援的教师。7月下旬,筹委会派张立中、张仁镜前往西安师院,逐一到批准支援教师家里拜访,商定到校报到时间及家属搬迁等事宜,落实开学前的工作任务。首批支援教师有王缃(现代汉语)、高方忱(中国古代文学)、赵受琪(中国现代文学)、沐恩(解析几何)、蒲义书(高等代数)、聂美纯(微分方程)、王德润(教育学)、陈迪光(图书管理)等12人。这些同志自接到通知后,立即着手来汉报到及家属搬迁准备工作。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赶到了汉中师专报到,投入工作。后来,又有一批从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城市调动或分配来的教师,以无私奉献和热爱教育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汉中大学的创办和建设发展中。 
      汉中大学首届招生223人。到1961年,学校已初步建成正规教育与函授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大学,在校学生700余人,教职员工100余人。从1958年建校到1972年停办,所有援建者和从当地抽调的教师、新分配的教师一起,在14年里共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教师、医师和农业技术人员。老师们在参加教学、建校劳动等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应用科学研究,编写各种教材,先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 
   1965年创办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陕理工历史上的第二批西迁建设者 
  1964年,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为响应中央号召,北京大学派时任副校长周培源率领黄一然、虞福春等专家,与陕西省委和汉中地委有关负责人一起,具体落实北大汉中分校的建设。经多次现场查看和研讨,北大汉中分校最终选址在汉中勉县褒城镇的一个隐蔽的山坳里,1965年3月开工建设,代号“653”工程。 
      1966年开始,北京大学力学、无线电和技术物理系的一年级学生(65级)和授课老师到“653”工地参加建校劳动,一边学习、一边建校。经过3年多建设,1969年北大汉中分校基本建成。1969年10月24日,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共1150名师生及家属乘专列从北京出发,于26日凌晨到达汉中分校。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教学科研活动正式开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防工业的科研和教学基地。 
      北大汉中分校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师们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工作,建校舍和实验室,修护坡和道路,栽植树木,办实习工厂和子校,开展教学和科研。从1965年建校到1978年北大分校回迁,在13年的艰难岁月里,分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排除“文革”的干扰和破坏,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大批重大的科研项目,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数百名北大教师及家属在这里生活,历练出了陈佳洱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11位师生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了六届毕业生1000多名优秀人才。 
      1978年创办汉中师范学院、陕西工学院——陕理工历史上的第三批西迁建设者 
      受“文革”影响,1972年9月底汉中大学停办。1975年8月,在汉中大学原址上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并恢复招生。当时已到其他单位工作的老师又响应号召,再次回到学校,继续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陕师大汉中分校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5个三年制师范专业。办学3年,共为国家培养了496名毕业生;教职工增加到150人。 
      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更名为汉中师范学院,担负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任务。因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校通过到西安、北京等地选聘优秀的校内外研究生、本科生及跨系统、跨行业选调优秀人才的方式,逐步壮大师资队伍。2001年年底,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在23年的办学历程中,汉中师范学院教职工人数增加到870余人,培养并为社会输送中等教育师资和技术人才1.11万余人。 
      1978年,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回迁。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校址上成立陕西工学院。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撤离时,仅留下少量教学仪器和10余万平方米的教学生活用房,许多工作都得从零开始。为解决师资问题,陕西省政府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调进150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同时,学校接收了207名北大汉中分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从而形成学院基本的教师和管理队伍。
      成立之初,老师们发扬艰苦奋斗、忠诚奉献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顺利完成建校任务。校舍破旧,师生就自己动手,担土填坑,铺路建房;教学硬件差,就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为了开设实验课,老师们想方设法四处求援,以解决教学仪器匮乏的难题。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就连吃菜也要到距学校几里外的小镇去买去背,来回二三公里路,中途还要上下93个台阶。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学校发扬陕理工人一以贯之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创业建校,以无畏的勇气和极大的热忱,投身于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事业中,实现当年筹建、当年招生。1979年2月9日,陕西工学院揭牌暨首届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242名统招生成为陕西工学院的首届新生。1982年12月,学院被列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准予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在23年办学期间,教学机构从建立初期的二系发展到九系三部一院三个中心、19个专业、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在校学生4873人,教职员工841人,为国家培养本、专科毕业生9077人。 
      2001年陕西理工学院组建,2016年成功更名为大学,学校始终秉承西迁精神和陕理工精神,迈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2001年,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从汉中大学到陕西理工大学,以“文化”为内涵、以“精神”为引领,形成了陕西理工大学自身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虽几经变迁,但薪火相传,这种文化和精神不断传承,在学校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了陕理工的办学特色。2006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迄今成为汉中周边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最早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多科性高等学校。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优秀。 
      2016年,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一大批青年才俊传承西北联大的爱国重教、兴学强国精神和北京大学兼容并包、学术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毅然选择在陕理工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与抱负。 
      几代人砥砺奋进,六十载薪火相传。靠着一批又一批从全国各地支援西部高教事业的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学校逐步发展为今天拥有3个校区、占地2000余亩、专任教师1100余人、在校生2万余名,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及研究与服务平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社会培养的1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中,有院士、学术领军人物、技术骨干、全国劳模,有颇有建树的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他们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扎根秦巴育英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当前,陕西理工大学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开展创建以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 信息采集:薛晓强   审核:刁巧燕)

转载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81201/html/page_05_content_001.htm

 

扫一扫分享本页

 
浏览教育厅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域名:http://jyt.shaanxi.gov.cn)属于政府网站,未经我厅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未经网站所有者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
      任何媒体或互联网站转载本网站内容,须注明信息来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复制、抄袭,或为任何未经允许的商业目的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如果本网站所有者确定用户行为违法或有损网站利益,则将保留采取相关法律行为的权利.......[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