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学院:挖掘地方资源推进转型发展打造秦岭最美名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日期:2016-10-23 10:30:47   本站原创   人气:7662
来源:商洛学院
      位于秦岭腹地的商洛学院,将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迎来建校40周年暨升本10周年。从东龙山到丹江河畔,从商洛地区五七师范学院到商洛学院,从省市共建高校到全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40年励精图治,商洛学院为社会输送了4万余名合格人才。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真正推动商洛、为商洛培养和储备人才、给商洛出力的是商洛学院。”商洛学院坚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按照“全体教师进政府、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乡村,深入基层、服务地方,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的总要求,扎实开展“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凝练打造以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为方向的办学特色,服务商洛乃至陕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商洛学院溯源于1976年成立的陕西省商洛地区五七师范学院,又名陕西师范大学商洛教育革命基地,1979年学校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将学校改名为“商洛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学校整体上划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2005年,原陕西省商洛农业学校整体划转商洛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商洛学院,成为陕西省政府在商洛设立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商洛学院丹江校区

四十年励精图治,春华秋实

      40年励精图治,升本10年风雨兼程,商洛学院坚持扎根山区、服务地方,积极为商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贡献力量,在服务地方中不断发展壮大。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商洛学院从单一师范专科学校发展为综合类本科高校。该院建校初期与商洛师范学校共用校舍、师大选派教师、3个专科专业、仅在商洛地区招生,首招274名学生,校园是土瓦房教室、毛毡房食堂,“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如今该院占地846亩,有北新街教学主校区、丹江校区、张村校区三个校区,初步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建成了晨曦园、莘子园、运动景观平台等多处校园景观,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山水校园”初见雏形。现在该院有682名教职工,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74人,二、三级教授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451人,占到89.1%,有国家级师德标兵1人,省级师德标兵1人,省级教学名师 5人,有“三秦人才津贴”获得者3人,有“双聘院士”2人,长期聘请中科院院士侯洵、徐宗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著名作家贾平凹等知名专家学者50人为学校兼职教授。从升本初期6个本科专业,200余名学生发展到现在有36个本科专业,面向27个省市招生,学生达到12000余人,实现了万人规模。
      四十年来,商洛学院坚持扎根商洛,服务地方,累计培养了4万余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并逐渐成为各级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商洛市中小学校长中,有50%以上毕业于商洛学院;商洛市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中,有60%以上毕业于商洛学院;商洛市中小学教师中,有70%以上毕业于商洛学院。

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应用型人才

      2006年,商洛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学院党委与时俱进,经过深入调研、讨论,明确了“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该院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在人才培养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对接社会需求,坚持实行分级分类教学,突出社会需求导向,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和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此外,为满足学生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个性品质塑造、技能提高等方面的要求,还设置了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的通识选修及专业选修课程。
      该院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近年来,取得了28项反映教学水平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主持省级以上教改教研课题20项,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建成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近年来,该院本科生考研通过率连年保持在14.5%以上,连续3年都有3个专业的学生考研通过率超过30%。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8项,省级项目221项,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00余人次,展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


“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商洛学院召开

坚持挖掘地方资源,凝练办学特色

      该院在办学过程中,注重挖掘地方资源,逐步确立了凝练打造以“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文化传承创新”为办学特色,成效明显。
      商洛是我国的中草药主产区之一,商洛学院加强农林医药学科建设,建成了植物学省级优势学科,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资源实验教学中心,开设了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护理学等专业,与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了商洛中药材GAP科研工程中心。学院高级实验师于浩世经过35年潜心研究,培育出“商麦5226”等小麦新品种,并获得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目前“商麦5226”已在甘肃、河南、陕西三省推广540余万亩,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以上。
      商洛矿产资源丰富,但也带来了尾矿处理的难题。商洛学院与市政府合作建立了全国首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尾矿中有价元素综合回收利用、新型材料研发、尾矿无害化处理及库区生态修复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承担省级以上研究课题50余项,取得发明专利35项。实验室还承担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7项,陕西省“春笋计划”项目7项。
      商洛地域特色鲜明,文化类型多样。商洛学院瞄准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及红色革命文化特色,成立了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先后出版了《贾平凹的语言世界》《贾平凹的心阈世界》《商洛民俗文化研究述论》《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著作。创建了商洛红色文化资料馆,收藏红色文化纸质图书15300多册,图片70幅及部分相关实物,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商洛党史及革命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商洛学院召开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研讨会

坚持根植地方,推进转型发展

      2011年,商洛学院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被陕西省教育厅列入首批应用转型试点单位,2015年顺利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面对成绩,商洛学院人并没有止步,而是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个目标,吹响了“根植地方”的号角。
      商洛学院先后与商洛市商州区政府、丹凤县政府,陕西天士力公司、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等几十家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出台了《商洛学院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实施办法》。2016年暑期,商洛学院412名教师深入商洛市六县一区155个合作单位,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共申报项目136个,得到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和欢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商洛市人民政府网站、商洛日报、商洛电视台、凤凰网、陕西网、华商网等媒体先后对此进行了报道。


商洛学院举行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动员大会

坚持开放办学,培养国际化视野


      近年来,该院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工作开创了新局面。该院先后与英国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马来西亚吉隆坡建设大学、台湾南开科技大学、台湾东方设计学院等16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教师出国出境进修、学生留学等提供了良好平台,先后派出70名学生赴台湾、马来西亚、美国学习交流;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万里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建立了校际对口支援与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鄂、豫、陕11所高校成立了汉江流域大学联盟,与陕南三市地方政府及高校联合成立了陕南发展研究院,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商州区人民政府、丹凤县人民政府、陕西省外经贸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等13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协议,校地、校企、校政联盟初步形成。


中国•中西部大学校长论坛在商洛学院举行
 
      商洛学院是镶嵌于商洛大地上的金色名片,是飘扬在丹江河畔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支持着商洛城市社会品质的提升,支持着商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商洛学院正致力于这张名片闪闪发光,致力于这道风景线更亮更长,致力于商洛城市品位不断地提高,致力于商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商洛学院正在不断深化内涵式发展和开放办学,大力实施“323211”工程和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提升,为实现“全面实施本科教育,构建稳基提质增速,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争创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任务而努力奋斗。

聚焦现代中药和绿色食品做文章

      商洛自古就有“秦地无闲草,商山有灵药”之说,境内共分布1100余种药用植物,尤其以丹参、连翘、桔梗、五味子和黄芩等五大商药享誉全国。同时,商洛核桃、板栗、柿子等绿色食品以资源丰富、品质独特而闻名全国。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围绕商洛现代中药和绿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建成中国中医科学院商洛中药材GAP科研工程中心、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陕西中药资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先后与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制订了丹参GAP规范,研发出五大商药专用肥,组建中药材提取中试生产线,成立金银花产业联盟,联合企业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丹参饮片、金银花茶、商山养生红酒、柿子醋、核桃保健食用油等系列产品。
      商洛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贫瘠。商洛学院高级实验师于浩世,根植商洛大地研究小麦育种35年,育成小麦新品种8个,审定品种3个,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商洛市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他选育的“商麦5226”等3个小麦新品种是经国家审定的优质抗逆抗旱小麦品种,被确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首选骨干品种,累计在商洛、安康、关中及甘南旱地推广540多万亩,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以上,被誉为“商洛山中袁隆平”。

瞄准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下功夫


      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赋予商洛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储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铁、钒、钛等20种,居全省第二位的有铜、锌、钼等13种。在矿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尾矿不仅占用土地、污染环境,还可能因暴雨洪水等引发泥石流。为此,学校于2011年12月申请建设了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总面积17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余万元,是全国唯一专门研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在校内设立秦岭矿产资源陈列室,并建成应用化学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室长期与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商洛市德新冶金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研究人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秦岭矿产资源信息数据、典型矿产资源选冶技术及产业化、现代材料制备及产学研示范、分析测试等方面合作。近年,累计承担各类研究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近1500万元,获得国家专利35项。其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2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1项,商洛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写商洛 画商洛 打造秦岭最美名片
 


      商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曾是仓颉造字、商鞅封邑之地。当代商洛孕育了以著名作家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赢得“文化绿洲”之美誉。
      1991年,商洛学院成立“贾平凹研究小组”,这是全国第一家研究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学术组织。2014年,建成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中心重点开展商洛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作家以及戏曲创作研究,贾平凹生平、创作和作品的传播研究。2014年11月,学校成功举办了“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近3年来,中心承担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62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贾平凹语言世界》一书获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商洛民俗文化述论》获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一等奖。


发展中的商洛学院
 
      巍巍秦岭,从古至今就是文人墨客艺术创作的源泉。以画作的形式讴歌秦岭、赞美秦岭,是生活成长在秦岭腹地的画家们的责任和义务。商洛学院艺术学院与商洛市美术家协会合力创立“秦岭画派”文化品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秦岭画派”的发展方向、创作宗旨和目标,多次带领商洛画家举办画展、作品研讨会。艺术学院师生作品入选《当代花鸟画》《当代华人书画作品选集》,作品《甜果》获中韩美术展银奖,秦岭山水画作品分别获全国四届、五届山水画展精品奖,多幅作品被日本大学及华盛顿大学等海外画廊和博物馆收藏。植根于秦岭山中的商洛学院像巍峨秦岭一样,体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力量,一种宏大的文化传承精神。商洛学院人将在新的起点上,在秦岭里最美的地方,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文/宋发良 何涛 彭丽娟)
(责任编辑:卢延辉    审核: 刁巧燕)
      延伸阅读:商洛学院40年:在服务地方中发展壮大
 

扫一扫分享本页

 
浏览教育厅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域名:http://jyt.shaanxi.gov.cn)属于政府网站,未经我厅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未经网站所有者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
      任何媒体或互联网站转载本网站内容,须注明信息来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复制、抄袭,或为任何未经允许的商业目的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如果本网站所有者确定用户行为违法或有损网站利益,则将保留采取相关法律行为的权利.......[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