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张丽莉”:陕西10位基层一线教师的事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日期:2013-07-01 13:16:09   本站原创   人气:56558
来源:师资与师范教育处
      【本网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宣传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在今年春季联合启动了“寻找身边的‘张丽莉’”活动。近日,“寻找身边的‘张丽莉’”活动将走进陕西。重点采访10名中小学优秀教师,并派记者深度报道典型教师事迹。为协助做好此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我省“张丽莉”式的老师,号召广大教师向他们学习,并组织教师和在校师范生关注新浪微博“@寻找身边的张丽莉”参与互动,深刻挖掘“张丽莉”的精神内涵,切实为推进此项活动营造氛围。我省10位“张丽莉”式的老师先进事迹如下:
 
甘做盲童的拐杖
——记西安市盲哑学校教师周建利


西安市盲哑学校周建利老师与盲童一起探索“世界”

      周建利同志一九八二年于西安师范毕业分配到西安市盲哑学校,从工作起就始终遵循“热爱为先,奉献为本”的校训,怀着对盲童的一颗爱心,一腔热情,他注重培养盲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关注盲童的心灵和情感,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使每一名盲童都能获得进步和发展;鼓励盲童自强自立,开拓创新,成为残而有为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周建利同志曾获市直属系统优秀辅导员称号,2003年6月所带盲二班荣获西安市“创三好”活动先进班集体,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现为国家教育部盲校课程起草小组成员;全国盲童随班就读“金钥匙”工程陕西地区师资培训主讲教师。
      周建利同志从事盲教育工作已经30多年,深受学校教职工的尊敬和盲童的爱戴,被大家称为“盲童的拐杖”。

一、生活之拐

      在特教战线已经默默奉献了三十多个春秋,周建利同志一直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挚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他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奉献给特殊教育,诚心、细心、耐心地关爱、帮助、教育每一个学生。
      低年级盲生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现象,他在担任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多地担负着盲生生活保姆的职责。他耐心指导初入学的盲生适应学校生活,安慰个别想家的孩子,为尿裤的盲生及时换洗衣裤,逐渐把每位学生引入学习的正轨。有一次,盲一年级学生牛龙将屎拉在裤子上,他不仅没有训斥他,还安慰他并找来衣服给他换上,又默默地去清洗脏裤子。周建利同志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汇成全部的爱来感染学生,这就是他工作的魅力所在。他的班上有位来自陕南的女孩叫汪荣,进校时只有八岁,因为失明,倍受家长的关怀和疼爱,家长临走时,母女俩眼里都含着泪水,难舍难分。这么小的盲童远离家长,更需要教师特别的关爱和呵护。周建利同志情系盲童,在生活上细心照料她,指导她换洗衣服,为她购买生活用品,并在学习上耐心帮助她,手把手的教她学写盲文。现在汪荣不但生活能自理了,而且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家长说:“周老师管孩子比我们还细心、周到。”
      他总是把“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作为工作信条,把无私的爱奉献给盲童,这样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体学生和家长的称赞。九八级毕业生家长为他送来了“盲童之魂”的锦旗。

二、情感之拐

      随着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保姆型的教师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盲生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理解他们、体谅他们、耐心听他们倾诉而没有代沟的朋友型的教师。周建利同志不断钻研教育理论,了解盲生思想动态,走进学生心田,聆听学生心声,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盲生加以引导。他针对盲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悄悄话”信箱,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成盲文放在信箱里,他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随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在他所教的学生中,有位来自儿童福利院的张立明同学,失明加上没有父母的疼爱,令人同情。周老师在生活上、情感上给张立明特别的关爱,经常找她谈心,抚慰她脆弱的心灵,帮助她走出自卑、孤独的心理阴影;给她讲海伦凯勒、张海迪的故事,鼓励她自强、自立,积极向上。有一次,福利院竟然没有人来接她,看着孩子一人独自在教室里落泪,周老师就把张立明接回了自己的家,与自己的家人一起给他过了一个愉快、难忘的周末。     
      在周老师的教育下,张立明变得爱学习、爱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强,西安电视台还专门为她拍摄了专题片。曾在市上举办的“庆六一”大型演出中,她的独唱《金色的童年》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后来她考入陕西省自强按摩中专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市盲人按摩医院工作,之后专程来到学校感谢老师。
      周老师常说:“张立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常常激励着我,使我时刻记着自己是一名特教学校的班主任,我愿用微薄的力量,去点燃他们生命中的希望之光”。由此可见,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也是和学生互相感染、互相激励的过程,教师同样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三、智慧之拐

      周建利同志重视专业理论学习,深知教师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他认为:要当好班主任,必须敬业爱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只有明确了班主任在班级和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很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具有较扎实的特教专业理论知识。他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每天早读都在教室里指导学生摸读盲文,使学生学会自学。他利用各种途径,教育学生发愤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在班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开展盲生“读书月”活动。对个别学习困难的盲生,加强个别辅导,在班上开展“一帮一”活动,耐心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全班同学都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学风,他所带的班级是学校公认的奋发向上的先进班集体。
      周建利同志根据盲生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他在班上举办的“我能行”主题班会,培养了盲生的自信心,“学习经验交流”、“盲文读写比赛”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立盲生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盲生的一技之长。
      他还努力开拓盲童的视野,通过各种方式与外界接触,激励学生走出自我,回归社会。他的班和市二十六中学、西师附小等学校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他和盲生白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国盲童文学》百期纪念活动;他组织盲生参加和平电影院地区青少年影评“希望奖”活动,先后有四名学生的影评获奖,他获学校颁发的青少年影评“希望奖”优秀辅导奖;在他的策划下,盲二中队曾成功地为全校辅导员举办了“祖国之最”观摩队会,被评为最佳中队;盲生马季的作文《知识使我走向光明》刊登在《作文精选》杂志上;盲生孙延利荣获西安市优秀少先队员。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盲生认识了自己的能力,看到了自己的前途,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光明之拐

      盲童是社会上最弱势、最困难的群体,作为他们的老师,周建利同志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奉献给盲教育事业。他总是说:你们没有了眼睛,老师就做你们的眼睛,带给你们希望和光明。
      作为一名有三十多年教学经验、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从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总是在不断的改革创新,立志为盲童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探索更适合盲童学习的教学方法,努力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例如:盲字是由六个小米大的圆点组成的拼音文字,组合复杂,难以记忆,为此他对“盲字教学”进行了改革,他分析盲字特点,掌握盲字规律,总结出了“以词带字,整体入手,从易到难,化难为易”的新方法,为盲孩子提前读写、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还自编盲字学习儿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盲分类教学实验”,让部分有残余视力的同学认写汉字。一个班里有全盲学生,也有低视力学生,既要教盲文,又要教汉字,既要完成现有教学任务,又要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为此,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周建利同志不仅自己善于思考、用于创新,而且鼓励盲童开拓思路,积极实践,自强自立,残而有为。他总是鼓励学生:“眼睛失明了,但还有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也许将来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绝不再成为社会的负担。”在他的教育、培养和鼓励下,学生李玉参加了盲人足球队,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代表陕西参加盲人足球比赛,被评为优秀运动员。黄文珊同学在陕西省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三枚金牌,被评为市级优秀运动员。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有的成为远近闻名的按摩大夫,有的是单位的骨干。他们再不依赖父母,依赖社会,成为自食其力,有益社会的劳动者。
      周建利同志常说:“给每一个学生真诚的爱,让每一个学生愉快地学,激励每个学生自主发展,帮助每个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只要他们能够自强自立,成为残而有为的劳动者,我甘愿做他们生命成长的拐杖”。
 
花开万里香 幼教显真情
——记渭南市合阳县城关镇北庄幼儿园教师贺洁


渭南市合阳县城关北庄幼儿园贺洁老师和孩子们互动游戏

      她,播撒下的大爱种子,必将被无数次奔跑接力;她,失去了双腿,却为自己插上了翅膀。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危急时刻,她凭直觉挺身而出,那直觉背后是最具魅力的纯正师德!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然而,在我们合阳县这块饱含深情的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位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她是合阳县城关镇北庄幼儿园园长贺洁同志,让我们透过一组组镜头,一起来感受她一腔火热之情。
      ——投身幼教工作。乘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春风,一所所由闲置小学改建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合阳县城关镇北庄幼儿园园长贺洁同志,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了近十几年的小学教师,在转岗这个浪潮中,凭着对幼教事业的热爱,毅然投身于学前教育之中。
2011年7月,合阳县教育局决定将原城关镇北庄小学改建为幼儿园。在前期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的同时,中心小学开展了园长竞聘上岗。当时十几名应聘教师,其中不乏管理经验丰富的小学中层领导,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班主任,贺洁同志精心准备演讲稿,深入村子调查,了解校园周边环境等等,凭着一腔热情,满腹爱心以及自己多年来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在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竞选为城关镇北庄幼儿园园长。
      ——用汗水创建幼儿园。当时正值三伏时节,公办教师只有一名园长,一名副园长。由于北庄小学已闲置两年之久,当时校园荒草有半人高,院墙坍塌,老式门窗摇摇欲坠,从县城中心的高楼林立、窗明几净的小学走进离县城还有5里路的闲置乡村小学,心情落差真的是寻常人难以接受的。但工作还是要干,招聘优秀的幼儿教师、出规划图、找土建工人、装修工人、购置设备、招生······
      虽然只是简单的省略号,但真的流了汗、掉了泪。当还没招到教师的时候,她挽起袖子,弯腰埋在荒草之中,脸上是汗还是泪无从知晓;当夜晚工人休息时,她在校园里检查线路,查看水源;当加班布置环境的时候,她带领教师加班加点,一天只吃一顿饭,还要轮换,饿不饿自己也不知道;当招生进入最后阶段,家长对新的幼儿园还持观望态度的时候,她总是深入幼儿家庭,东家进,西家出,不厌其烦,为家长讲解学前教育新的政策及自己的办园理念;当遇到不理解的家长时,再咸的泪水也只有往肚子里咽······
      整个暑假,贺洁吃住在幼儿园,丈夫和六岁大的女儿没处吃饭,丈夫还得上班,只得将女儿送回老家。临近开学,回老家接孩子时,天真的孩子说:“我妈妈像非洲人!”孩子笑了,她自己的妈妈却心疼的哭了。老人说:“真不明白,孩子明年就上小学了,你不照顾孩子不说,也不知道心疼自己。”她安慰妈妈:“再难的工作总得有人做。”
      ——对家人愧疚。贺洁的丈夫一直有肠胃病,不能吃外面的饭,可是在幼儿园成立至今,除节假日外,他没吃一顿媳妇做的饭。日子久了,丈夫的胃病更严重了,每每说到这个事情上,她总会留下内疚的泪水。她说:“我也不知道当初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我觉得干一份工作,一定得把它干好!就是觉得对不起丈夫和孩子,我给他们的太少了。”
      ——拿自己的事当小事。由于开园第一年长期加班加点,节假日都几乎不休息,有病硬拖硬扛,导致她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她总是第一个到园,检查园舍安全,迎接老师和幼儿的到来。可就是这时候最爱犯哮喘,一犯病就满脸通红,呼吸困难,有两次被送到了县医院,插上氧气,挂上吊瓶,呼吸顺畅了她就悄悄回到幼儿园。最后她还给自己想了一个办法,用禁用的激素喷剂药,再犯病的时候快速喷上两口药,就立马遏制住咳嗽和哮喘。这药的副作用极大,导致人身体虚弱、发胖,并会引起恶性循环。从2011年7月建园这今,她没因病或私事请过一天假。
      ——把教师的事当大事。在幼儿园里,她是每一位老师的知心朋友。每天在老师签到的时候她都会和老师打招呼,观察他们的脸色,如有不悦者,她会及时和老师谈话,询问他们有什么事情或困难等,及时解决问题,以免影响一天的幼教工作。那天,侯老师愁眉苦脸地走进园务室签到,细心的她发现了,把侯老师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里。随之侯老师哭了,原来侯老师的爸爸去年因疾病去世,妈妈在星期天被查出患了急性的血管病,人已经在省城的医院住院,当天手术。她当时生气了:“家里出了这么的事,为什么不给我说?”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侯老师没请假一是怕耽误小朋友,二是自己的双胞胎孩子没人照顾。随后贺洁让侯老师请了假,自己帮忙带着侯老师的俩孩子,让侯老师安心陪母亲手术。
      ——用细腻的心干工作。她总能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哪个教师家人住院,她会第一时间探望,并热心联系医院熟人;哪个教师孩子要转学,她会亲自上学校请求领导帮忙;放学时天气变了,她会让丈夫把每个老师送到家门口;教师小两口子吵架了,她会中间调节,解决矛盾,让他们重归于好。朋友劝她:“你一个园长,干好自己份内的事就好了,还一天瞎操老师的心。”她说:“这你就不懂了,我这不是瞎操心。你说老师家里有事,心情是不是就不好,我们幼儿园不比其他工作,把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直接影响幼儿的心情,甚至会发生更严重的事件啊!”细心思索,她说的完全有道理呀!
      ——用微笑感染每一个人。在家长的眼里,贺洁是一位阳光的老师,根本不像是园长。每天早晨,迎着第一缕阳光,她就会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晨检时,她会和值周员老师共同值班,与每一位幼儿及家长打招呼,幼儿园一共170多名幼儿,她能直接叫出孩子的名字,甚至小名。能依稀知道家长的职业,便于和家长沟通。幼儿园的孩子喜欢叫她“园妈妈”,这是孩子对她的爱称。她喜欢微笑,总是面带笑容,无论是对家长,对老师,还是对小朋友。笑是会传染的,快乐的情绪同样会传染。清晨,用微笑迎接幼儿,幼儿会整天开心。傍晚,用微笑欢送幼儿,幼儿会做个美梦。
      ——荣誉面前更谦虚。她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扎实工作,一丝不苟。连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模范教师”,但她仍不骄不躁,刻苦钻研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最新政策。撰写论文分别获县市级一二等奖,并在《陕西教育》上发表。
 
我们眼里他最美 我们心中他最好
——记汉中市西乡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王伟


汉中市西乡县第三中学王伟老师在篮球比赛中
 
      王伟,男,1981年出生,现为西乡县第三中学体育教师,代九年级1-5班体育课,校体训队教练员,校护校队成员。1999年8月参加工作,14年来,他勤恳工作,乐于奉献,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得到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他用博大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谱写了一曲当代教师的赞歌。

哨声、笑声、吼声数他最美

      “王伟老师的哨声是我们高川中学每天的第一声号角!”这是当年高川中学王校长在一次例会上对王伟老师工作的高度评价和赞美。1999年8月,刚从体校毕业的王伟老师被分配到这所大山深处的中学。当时,这是一所千人规模的农村学校,每天清晨6:50,王伟老师总是准时吹响哨子,在他那短促响亮的哨声过后,全校师生齐集操场:没有片刻的迟疑,没有纷乱的嘈杂,只有整齐的队伍,只有新一天到来的振奋。之后,这支队伍又在王伟老师哨声的指挥下,迈出了整齐而有力的步伐,高川中学的全体师生又迈向了新一天的有序生活,寒来暑往每天看着这一幕,王校长的脸上挂满了笑容。王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勤恳敬业的体育老师,在学校领导眼中,他的哨声最美。
      王伟老师性情开朗,整天有说有笑,同事们谁有不顺心的事,他都会热心开导,讲讲笑话,最后在他爽朗的笑声感染下,都会转悲为喜,大家都很愿意和他在一起。在同事们耳畔,他的笑声最美。
      2006年9月至2010年8月,王伟老师调入茶镇九年制学校工作。2007年夏天的一天下午7:00左右,有人发现有不法分子潜入学校女生宿舍,当时,身为校护校队员的他,立即封锁宿舍楼道门,带人搜查,最后在一个宿舍的床脚下发现到这名不法分子,当时,众人都不敢上前,王伟老师上前大吼一声:“出来!”他浑厚有力的声音震慑住了不法分子,只见那人在床下发抖,王伟又拖开床,把他扭送到派出所。这件事令全校师生大快人心,在他们心中,王伟老师正义的吼声最美。
凭借着自己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和高尚的师德,王伟老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想为你懂事,想为你长大,想为你每个梦想去奔跑”

      这句话是王伟老师带过的运动员们的心声。2000年,王伟老师带高川中学体训队时,初二(4)班有两名学生向礼艳和白涛在他的体训队中。当时,深处大山的农村中学的体育事业还很滞后,王伟老师想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他投入了他全部的精力。每天早晨天还没亮,他带领队员们跑5公里,训练体能,刚开始,向礼艳和白涛同学都委屈地哭了,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坚持不下来。王伟老师对他们说:“运动员都是靠意志坚持下来的,你们难道要一辈子窝在这山沟里吗?想要走出去,就别哭,跟上我!”队员们脚上磨起了血泡,他帮他们擦药;摔到了,他上前扶起来;掉队了,他给他们鼓励……终于,队员们变得坚强起来了,体能也跟上了。在那一年的县运会上,向礼艳同学打破了女子5000米县记录,白涛同学打破了男子5公里竞走县记录。站在领奖台上的这两名运动员都哭了,这泪水里有那么多天来训练的艰辛,有他们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的自豪,也有他们对王伟老师的感激……此时此刻,恐怕只能引用这首《最美的你》中的歌词“想为你懂事, 想为你长大,想为你每个梦想去奔跑”才能道出两个孩子的心声。
      2010年9月至今,王伟老师在西乡县第三中学工作。2012年3月,他负责训练该校体训队,其中有一名女子跨栏选手邢蓉让他颇费了些工夫。这位女选手只是擅长短跑,跨栏项目根本没接触过,并且性格很要强,老师苦口婆心的技术指导她反而觉得烦。王伟老师拿出了全部的耐心,一个一个纠正她的动作,反复训练,早读、体育课剩余时间,全部用来悉心指导她。直到邢蓉同学参加了汉中市中小学生运动会,拿到了女子乙组跨栏项目第一名,并获得市级“优秀运动员”称号时,她才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
      2012年11月,王伟老师还带领西乡县第三中学男子篮球队获得县中学生篮球赛第二名,王伟老师和这支球队的队员关系处得很好,亦师亦友,也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王伟老师靠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耐心培养出了一个个优秀的运动员,成就了孩子们的梦想,也成就了他自己要做一个优秀体育教师的梦想,为西乡县中小学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育局领导连续2年把带县田径队参加市阳光田径运动会的重任都交给王伟老师,用一位领导的话说:“把县田径队交给这小伙子,我们放心!”

困难学生、落水儿童,他伸出援助之手

      学生吕龙波永远记得王伟老师在他最困难时给他的帮助。吕龙波是王伟老师训练队中一名擅长中长跑的队员,正当他的训练稍有起色时,天有不测风云,吕龙波在煤矿打工的父亲出事了,矿洞里的塌方砸断了吕龙波父亲的脊柱,他父亲只能瘫痪在床。母亲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她既要照料瘫痪在床的父亲、年幼的妹妹,还要挣钱维持整个家庭的开支,家庭情况是一天不如一天,因此母亲每周只能给吕龙波5元钱,吃饭都成问题。王伟老师看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吕龙波后,把他叫到办公室,问明情况后,王伟老师心里也很难过,虽然在自己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毅然绝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每月给这个孩子挤出20元生活费,帮他渡过难关。
      2012年8月18日下午6:00左右,王伟老师陪怀孕的妻子在县城牧马河畔散步,他们看见有三个孩子在河里洗澡,没过一会儿,就听到有人喊“救命”,循声望去,正是那几个洗澡的孩子。王伟老师对妻子说:“你就站在这里别动。”说完,他跑向河边,跳入水中,向河中心游去。这时,又有两人加入了救援的队伍。他们三人,竭尽全力,救上来两名孩子,还有一个孩子没找到,王伟老师又游向河里。他在孩子洗澡河段上下搜索了两个来回,仍没找到。岸上老人喊他向下游找,这时,另外一名救援者脸色发白,对他说:“别去,下面是挖掘机留下的一个深水区,我差点都出不来!”王伟老师说:“你赶快上岸,我来!”王伟一个猛子扎下去,潜入水底,继续搜索,很快他浮出水面,“下面的水好冷啊!”他说。深吸一口气,咬紧牙关,他又钻入水底,几经周折,终于,王伟的腿好像碰到一个东西,他大声喊道:“我找到了”于是他们赶紧将最后一个孩子救出水面,他发现孩子脸色发白,眼球突出,王伟老师把孩子倒提起来,拍他的背,孩子吐出好多水之后,他用疲惫的双手举起孩子,艰难走向岸边,虽然这最后一个孩子经过医生的努力也没有苏醒过来,但总算保住了两个,王伟老师上岸后,就和妻子回家了。没有记者的采访,没有摄像机的光环,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有的只是河边锻炼的人们对王伟老师渐行渐远的背影的凝视,夕阳的余晖把他的身影拉长,拉长……
      勤恳工作,敬业奉献,他是师德高尚的好老师;专业过硬,耐心执教,他是队员心目中的好教练;平凡朴实,大爱在心,他是人们心中真英雄。

山道弯弯画真爱
——记西安市户县纸房学校教师陈先会



西安户县纸房学校陈先会帮学生缝补被子

      风华流转,日月轮回,转眼陈先会同志已从教34年。当年风华正茂,如今病体缠身。陈先会同志的足迹已深深的印在教育这方沃土上,并不断付出收获着。
      作为教师,用语言播种,用笔墨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学生,这就是教育崇高劳动的合奏,这种崇高劳动,即教师的行为处处要体现三个“爱”字。陈先会同志用自己的质朴生命诠释了他对这些的理解。

一、爱事业永不停歇

      1979年冬天,陈先会来到秦岭深处的刘三沟教学点,当上了民办教师。迎接他的是用土坯垒砌的两间草棚教室,仅有的4张桌凳也是缺胳膊断腿,几根木棍插在墙窟窿里就是窗户。附近没有农户,教室也是卧室兼厨房,饭靠自己做,烧柴要到4里外去砍,吃的水是存在窖里的雨水,遇到天旱还得到山下去挑。如此艰苦的条件他却留了下来,只为那10只期盼的眼睛。面对分别上三个年级的五名学生,他开始了艰苦的跋涉。
      85年以后,与陈先会一起从教的人中,先后有12人放弃了教育事业,搞运输、做生意、开矿山,一个个都发家致富了。然而当时的他任是一个民办教师,每月工资只有75元。尽管平时省吃俭用,但他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两个孩子,母亲又3次住院,几年的光景就欠下12000多元。但他的心始终在学校,在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每年三夏大忙,也正是学生期末考前复习最紧张的时候。别人忙收种,他却忙在教室。家里孩子小,妻子一人忙得团团转,带话叫他回家,他却一次次让妻子失望。1994年夏收时遇到阴雨,陈先会忙于辅导学生,使自家的3亩多麦子未及时收割而生芽,破茬黄豆也未能及时播种,妻子气得多日不理睬他。当年9月,正在参加县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山上捎来话说他母亲病故了。等他赶回去,七尺男儿跪倒在母亲灵前泣不成声,在场的乡亲们凑钱捐物,帮他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后,他却又急忙赶回了学校。
      近年来,50多岁的他在医院检查后确诊患上了高血压、慢性咽喉炎、淋巴肿胀等疾病。然而他却从未请过一天病假,看病的时间全部挤在假期,吃的中药也是带到学校煎服。2011年,他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及语数教师,12月的一天,负责查课的老师经过二年级教室的时候,发现陈老师脸色苍白的,手扶着黑板在授课,于是上前询问,得知陈老师身体不适,他当即提出可以代陈老师上一节课,让他回去休息,但是陈老师拒绝了,他说:“这节是新课,我要把它上完”。此刻,这位老师被陈老师这种敬业精神深深感染。

二、爱学生甘心奉献

      爱是教育乐章中最悦耳动听的旋律,这是陈先会始终坚持的信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的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态联系。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变成他创造善良事务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朋友的话,他的精力就绰绰有余了。”
      陈先会还先后在郭清、郭家坪、清凉山等教学点任教,每逢雨雪,崎岖的山路特别的湿滑泥泞,然而他却总是把散住在沟沟坎坎的学生接来送去。有次下大雪,住在沟下的吕永红、吕永利不能回家,眼看天黑了,孩子哭闹着要回家,陈老师只好背一个、抱一个朝下走,谁料脚下一滑,师生三人一起滑了下去,幸好树桩挡住,才没有掉下悬崖。当把孩子送回家,陈老师已经滚成了雪人。
      山里有的娃家境特别困难,陈先会还给予资助。李永利的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痴呆,已经10岁还未入学,陈先会多次上门动员孩子上学,并替李永利教了书费和杂费。
      有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名叫谭毛娃的学生突然发高烧,昏迷不醒,陈先会叫上两名稍大些的学生,连夜将谭毛娃背到了10里外的乡卫生院,直到学生退烧后才离开。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作为一名老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和学生的心灵产生共振,才会发现并创造出一个教育教学的新天地。

三、爱钻研精益求精

      作为一名教师,他深知只有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因而,自己知识的完善,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
      在刘三沟教学点的时候,陈先会同志担任一到三年级的复式教学工作。学生虽少,照样要备6科主课的教案,他每晚会围着昏暗的油灯一直到深夜,在这里的10年里他共写出复式教案130余本。一年级要学懂数的概念,他就用核桃、山杏作计数器,用石子、木棍帮助孩子们理解。教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时,他找来豆荚、苍耳、蒲公英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近年来,面对新的教育形势,陈老师又在不断的为了提高有效教学的水平,利用课余时间到处去听其他老师的课。2012年,学校组织开展“两案一单”高效课堂教学,学校规定超过50岁的教师不要求参加,但是陈老师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及积极性的提高,对自己个人也是一种挑战,他坚持要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所带的班级学生的探究及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陈先会同志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用心做事业,用爱做教育,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受到了领导、同行、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荣获了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三等奖、县级优秀教师、县级教学质量奖等多项殊荣。34年来,从教师到校长,陈先会老师的足迹遍布了涝峪200多平方公里的沟沟岔岔,他用他对山区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为山里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不言春作苦,甘化春泥护残苗
——记延安市洛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陈芳群


延安洛川县特殊教育学校陈芳群老师看望贫困学生

 
      陈芳群同志,1966年9月16日出生,现任洛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在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时间里,她与智障儿童和聋哑儿童朝夕相处了18年,完成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到全国“十佳园丁”的华丽转身。在饱尝教书育人的困苦与艰辛的同时,也感受到春泥护花的充实和满足。领导称赞她:“实在、勤恳、有追求”;同事们赞美她:“真诚、和蔼、雷厉风行”;学生们竖起拇指夸赞她:“像妈妈一样”。
      陈芳群是1984年参加教育工作的。最初的十一年一直从事小学教育。1995年8月,洛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在借用原京兆乡政府的几间旧瓦房中成立了,至此她开始了从普教到特教的大转折,踏上了特教这条艰辛而崇高之旅。当时,学校仅有三名老师、13名学生,学生都是身有残疾,有的不会穿衣服、不会吃饭、不会上厕所常常拉裤子,有的还有这样那样的疾病,有的连简单的需求都不会表达;老师既是保育员还是炊事员,面对这样一群孩子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矛盾极了。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坚定了她热爱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1995年九月份的一天,她所带的班级来了 一名12岁的大荔籍的男孩,看得出孩子对奶奶非常依赖,当天晚上她就和奶奶商量,是否可以把孩子和奶奶分开住,孩子由她来照顾,就这样她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孩子抱在怀里,给他说话,带他玩找好吃的,陪孩子折腾了大半夜终于哄睡着了,她才和衣躺下。孩子的奶奶看后非常感动,就在孩子奶奶离校的那一刻,孩子撕心裂肺发疯般的哭闹让 所有在场的人无不感到心酸,纷纷落泪,作为班主任的她心都快碎了,她一边哭一边抱着孩子还一边示意奶奶快点离去,就这样生脱活剥的将孩子拽进了她的教室,看到孩子依然哭闹不止,她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和孩子抱在一起哭成一团,后来渐渐她感觉孩子不哭了,再看时孩子竟睁大眼睛呆呆的看着自己,等她情绪稳定下来时,她在心里暗下决心,从今天开始我就是我们班每个孩子的母亲,要好好的对待他们,决不会让他们受一点委屈。从此以后,家里做了好吃的总要给孩子们带些,哪个孩子闹情绪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住,哪个孩子病了就给孩子蒸好鸡蛋一口一口的喂,给他们洗头,帮他们理发、指导他们洗脚刷牙,穿衣服,剪指甲,教他们说话,做游戏,帮他们做康复训练,就这样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瞬间寒假到了,刘立强奶奶又来接孩子回家,可是孩子硬是拉着陈老师的手不放,当看到孩子变得这么懂事奶奶感动的哭了,陈老师却欣慰的笑了。
      陈芳群同志常说,作为一名班主任,你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和妈妈一样的爱,这样孩子才会感到温暖,找到自信。多年来,她用自己的模范行为践行者自己的每一句话。1998年8月学校从乡下搬入县城中心街。在此以后的几年间,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学校生源流失,人心惶惶,濒临关闭。2002年春经过严格的公开竞聘,陈芳群走上了学校校长的岗位,她明白前面的路有多坎坷,但她二话不说,立即发动教师动员学生入学,对有顾虑的家长承诺只要对学校有一点不满意就把孩子带回去,组织教师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净化,对教职工进行培训聘任上岗,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予以淘汰,就这样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学校从内到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然有承诺就得兑现,怎么做家长才满意,怎么做家长才放心,她知道问题所在,因此他首先解决学生的吃饭、穿衣、卫生、安全问题,取消了以前学校灶务承包规矩,由学校根据学生饮食需求制定食谱规范操作,要求老师对学生的穿衣,卫生和安全负全责,很快这些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从家长的微笑中他们感到了欣慰。其次学生到学校能学到什么,怎样能让聋哑孩子开口说话,怎样能让智障儿童和常人一样生活,这是家长们关心的问题,陈老师她们知道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沉重的话题,可当时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并不乐观,她苦思冥想,还得从教师身上下功夫,首先他带上部分骨干教师先后去天津,上海,西安,延安等地学习有关聋教育 和智障孩子康复的专业理论和教法方法,同时邀请省市级的专家来学校对老师进行业务培训。经过老师们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刻苦钻研的工作,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3年九月份开学学生人数已经达到70多名,基本解决了延安市各县区残疾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拼搏,终于在聋儿语训和智障儿童康复上有了新突破,聋儿高盈、雷红英、杨楠楠、刘彤等同学开口说话并能和常人交流,并且达到了和小学六年级同等的文化知识随班就读,先后有530多名智障儿童得以康复回归主流社会。她不但重视学生的康复教育,更重视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盈、屈鹏辉同学因舞蹈突出被北京国学院艺术系破格录取,学校也被确定为残疾人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成永明、张小保、韩雷震等同学在国家、省、市残疾人田径运动会上获得了三金、四银、六铜的好成绩。在2012年7月学校足球队代表延安市参加省足球比赛获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高,她先后争取到了国家,省、市对残疾少儿的各项补贴资金和补偿器械,并且解决了56名洛川籍学生的城镇低保,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在和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部分教师住上了宿办楼,学校也多次被省市县评委“残疾人之家”,“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洛川县政府也被省政府评为“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县”,她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被省教育厅评为“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还被教育部评为“十佳园丁”。
      18年来的付出和汗水,短小的篇幅怎么容纳的下发生在她身上动人的故事,谁能知道她为了学校为了孩子身背沉重的大包袱,从三米高的楼梯上滚落下来,满脸是伤双腿流血不止;又谁能知道她在深夜里为在生理期的智障女生一次一次的做护理;谁知道为了学校的孩子不被人欺负多次与人发生争执面红耳耻;又谁知道她多少个日日夜夜守在办公室生怕学生有一顶点事情发生。你能知道在她心里学生有多重有多大吗?她在特教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对这群残疾少儿的爱,对特教事业的爱,以自己崇高的师德、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来德润校园、德润学生。她撰写的特教论文《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培智教育有效性的思考》发表在《读写算》和《环球市场信息导报》上,而且都获得了一等奖。
      虽然学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因受环境和学校场地的限制许多学生被拒之门外,看到那些家长带着孩子离开时失望的背影,她感到了无尽的不舍和无奈的酸楚,她又在思考怎样才能让 这些孩子尽快入学,接受教育和康复,因为她明白,聋儿语训和智障儿童康复就年龄方面属于一项抢救性工程,错过适时年龄会影响孩子一生 ,她心里特别着急,就积极地和主管部门协商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正好遇上国家发改委在各地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项目”,经过努力在2009年争取到国家项目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在2012年八月新校区终于建成投入使用 。
      这时学校人数已经超过了一百多名,而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学生需求,陈老师和大家一起,白天工作给孩子上课,晚上当保育老师。有一天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她,知道了 有一名当班的年轻老师的孩子发烧,就主动替那位保育老师值夜班,宿舍里有十多名孩子,还有多名新生,好不容易将他们一个个安顿的睡着,她也刚刚打盹,就听到宿舍的门响了一下,她紧张的一下子就爬起来,看到一个孩子连衣服都没穿正往外跑,不由分说将孩子一把抱回来,可是哪知道这个孩子晚上闹肚子拉在了床上内衣上,这一抱把她的身上手上全部沾满了粪便,就这样他找来盆子把孩子沾满粪便的腿和屁股洗干净,然后将孩子安顿和邻床的孩子睡在一起,才又找来卫生纸去擦落在床上的粪便,等到天亮,她又把拉脏的内裤、床单洗干净交给接班的老师。她的爱似和风细雨,点点滴滴滋润着每位残疾学生,她的人格魅力也不断影响着特校的每一位教师。
      她善于思考有所追求为孩子着想,但她最担忧的是孩子毕业的去向问题。聋哑孩子在学校学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 不甘于在父母的安排下生活,外出打工又受到社会的歧视,所以少部分学生在外界的干预下走上了违法道路,还有部分智障孩子毕业以后更是可怜,他们无家可归,流落街头,常常被人欺骗和侮辱。陈老师常说:“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正常生活,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有好多毕业了的学生常常来学校找她,看到他们满脸污垢,衣衫不整的样子她抚摸着孩子心疼的流着泪,一边给孩子换衣洗脸,一边给孩子倒水热饭,走时硬是把电话号码写在纸上和钱一起塞进孩子的兜里,叮嘱他们有事一定要给她打电话。有一个叫郭亮的孩子,他属于轻度智障学习不错,后来因父母离婚无人照管,心灵上受到一定的创伤,情绪不稳定。陈老师除了给孩子母亲般爱,还亲自将孩子带到精神病医院看医生,为他买了药带回学校叮嘱老师给孩子按时服药,就这样孩子有了 明显的好转;可就在放寒假期间,孩子因食物中毒于大年初一离开了人世。她知道后悲痛不已放声痛哭,她在心里呐喊,命运已经对这些孩子不公平了,可家长为什么还要如此残忍的对待孩子,他们也是孩子啊,他们也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可是他们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得到了什么?她无奈的在心里默默的为孩子们祈祷,祈祷他们在天堂也许会找到温暖。她下决心为了学生们毕业以后能够自食其力残而不废,有尊严的活着。
      陈校长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寻找和探索适合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新途径,努力拓宽办学思路,在传授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积极为学生拓展就业门路。在陈校长的努力下,建起了美工室、烹饪操作间,让学生学习绘画、刺绣、理发、缝纫、裁剪等技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让残疾孩子看到了明天的太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工作之余经常呼吁社会各界要倍加关注弱势群体,倍加呵护这些残疾孩子,给孩子家庭般的温暖,给孩子一个生存的空间。
      十八年的特教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她收获更多的是孩子们的爱和社会对特教的认可,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她会依然坚定地走下去,用毕生的精力服务于特教,在她心里永远装着的是特教事业和残疾孩子。
 
用爱心呵护每一颗心灵
——记商洛市商州城关小学教师寇晓英


商洛市商州城关小学寇晓英老师的课深深吸引了学生

      寇晓英,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写作教育骨干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商洛市商州城关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
      在二十四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勤奋自勉,积极上进。从呵护生命价值倡导全人教育的高度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从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内在潜能的充分实现的角度实践自己的诺言,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去探索创造。由一个教育战线上的新兵一步步成长为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一座骨清神秀的山峰。
      从她的学生在国、省、市、区级各类竞赛中的不俗表现,我们看到她辛勤耕耘之后硕果累累:儿童书画比赛——国际金奖;保护森林爱鸟活动——国家级金奖;奥数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全国中小学“小作家”作文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全国中小学写作节大赛——国家级一等奖;少儿科技制作——省级金奖……
      从她自己在各类教学竞赛中所获得的荣誉,我们看到她刻苦钻研之后成绩斐然:“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陕西省教学能手大赛获“教学能手”;陕西省小学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暨教学评优活动一等奖;商洛市教学能手大赛一等奖;商州区教学质量检测一等奖……
      家长们说:“她是教育教学中的长青树,把孩子交给她,咱放心。”
      学生们说:“她是知识和美德的化身,是我们的知心朋友,慈祥的妈妈,她和咱们心贴心。”
      同事们说:“她是我们大家公认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
      她自己说:“你的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都会铭刻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们的认可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

一、只有在爱的土壤中,智慧的种子才会萌发出绿芽

      2005年的一天,一位中学教师找到寇晓英所在的学校,非要见识一下这位在众多学生的作文中多次出现的老师是怎样教书的,要问一问她为什么会被学生描写成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爱的使者。
      寇晓英的同事给他讲了这样两个故事。
      2002年9月,寇晓英接了一个五年级的新班,班上有一位外号为“暴龙”的学生——李小刚。他学习成绩极差,旷课、打架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他竟然当着代课老师的面,撕了老师的教案本。同事们都担心班里有个李小刚,寇老师年年的“先进班集体”荣誉会保不住了,但寇老师有她特有的办法。
      她走访李小刚的亲戚和邻居,了解小刚的成长过程,得知小刚的爸爸在小刚5岁那年因涉嫌犯罪进了监狱,妈妈在小刚上一年级时改嫁他乡,留下可怜的小刚只能跟着年迈的祖父母一起生活。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小刚极度的“自尊”。那位被他撕了教案本的老师,正是无意中提起了他的父母,才致使他出现了过激的行为。
      不过,小刚对爷爷奶奶很孝顺,在家里洗衣、拖地、买菜、做饭样样都干。寇老师便带领一些同学参观小刚的家,让同学们亲身感悟小刚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
      小刚家的经济困难,寇老师不仅为他多方争取助学金,而且自己掏钱为小刚购买衣物和学习用具,并谎称这是自己儿子用不上的送给他,以维护他的自尊。
      小刚性格孤僻,脾气暴躁,同学们不易接近,寇老师便在班上多组织一些活动,亲自领着小刚参加,慢慢的小刚变得随和了,和同学也能和睦相处了。
      小刚学习成绩差,寇老师就用分层次要求,稳步提高的办法使他的学习成绩逐步上升。
      节假日,寇老师把小刚请到自己家里,和他一起玩电脑游戏,看动画片,借此机会委婉地告诉他做人的道理。
      一年后,李小刚因爱护集体荣誉、乐于帮助同学、热爱劳动等优点被同学们评为劳动委员,因学习成绩提高快而拿到了“进步奖”。
      2003年,他们班又转来了一个从大荆来的叫王萌的学生,开学两个星期内,他要么不交作业,要么上课扮鬼脸,要么有意迟到二、三分钟。有一次寇老师上第二课堂辅导,讲的是杜牧的《清明》,快下课的时候寇老师问:“谁能把这首诗背下来。”这个小家伙站起来用方言大声地说:“清明时节雨刷刷,路上行人淋日他。我问酒家在阿达,牧童一指在喔达。”全场人笑成了一锅粥,但寇老师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为他鼓掌。这下,全场寂静,所有人都看着寇老师。寇老师笑着说:“王萌同学给我们提示了一种背古诗的方法,那就是将深奥的古诗变成有趣的方言来辅助记忆。我相信王萌经过把《清明》改编的过程,一定能把原诗完完整整地背下来。我们欢迎他用普通话来背诵原诗。”果然,他字正腔圆地将这首诗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放学后寇老师将他叫到办公室说:“你能把古诗改编成方言,说明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就凭这,我相信你一定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小家伙这时说出了实话,他说:“寇老师,我妈老跟我说你是个好老师。我不相信,以前我是‘考’你呢。”真没想到学生还会暗暗地考老师,寇老师问他“老师考及格了吗?”他说“我每次犯错误你都给我讲道理,帮我补课,从来都没骂过我,我服了。”
      从此,王萌一改以前的行为,不仅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课后还喜欢上了阅读课外书,期末语文考试,他居然考出了95分的好成绩。后来,这两名曾经让所有任课教师头疼的学生都顺利地考上了中学,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位中学老师问寇晓英其中的窍门,寇晓英淡淡一笑说:“关爱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你去发现,你的学生就会成为一团燃烧的火焰

      在班级管理上,寇老师非常注意良好的班级文化的营造,注意唤起学生对集体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身处其中的幸福感。他们班上经常举行各种小活动,给它起名叫“露一手”。能唱的唱、能画的画、能跳的跳、能演的演......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展示自己的才华,每个人都欣赏别人的才华,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养成了赏识他人的习惯,有时他们还会请一些家长参加班级活动,并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
      他们班有个男孩叫李栋,三年级以前,他真可谓是“淘气有加”,纪律涣散,学习热情不高,时不时地在班上搞点恶作剧,可对于“露一手”这样的活动,他却从未露过面。在一次家访中,寇老师发现该生利用双休日在海生艺校学写毛笔字,和他当时的钢笔字相比,李栋的毛笔字写得还像那么回事。于是,寇老师当场和李栋约定,下周主题队会的黑板由李栋来布置,并提前把活动主题告诉了他。李栋开始有点畏难情绪,后来在其父母和老师的再三鼓励下,他勉强答应了。终于到了周三下午,第二节课一下,李栋就快速走上讲台,手上拿着自己不知练了多少遍才画好的版面设计,不到五分钟,主题鲜明、构图精美的版面画好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然,寇老师也少不了对他大加夸奖。事后,李栋母亲告诉寇老师,李栋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每天回家至少要练五张以上,直到开队会的那一天。从那件事以后,每逢班上搞什么活动,李栋都主动帮忙设计、布置黑板。久而久之,他的一些坏习惯也慢慢少了,学习成绩逐渐上升。
      寇晓英就是这样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每一个闪光点,并为他们搭建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她发现学生王安琪稳重大方,组织能力强,就大胆启用,指导点拨,结果该同学不仅在小学被评为优秀干部。升入中学后又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后来顺利考入西安交大中文系。
      她发现学生张宛君喜爱书法,便购买名贴相赠,介绍名师予以指导。于是,在全省少儿书法比赛中张宛君捧回了一等奖的证书。
      她注意到学生张戈威写作时构思新奇,便经常给其加“小灶”,介绍名著,认真批改其习作,于是,张戈威的作品便常见诸于报上。
      学生李文佳自幼酷爱绘画,每星期天都去名师家中请教学习,四年级时已具有了相当的绘画功底。升入五年级时,文佳的父母为了保证孩子升入重点中学,取消了她的绘画时间。寇晓英了解了情况后,便耐心地去做家长的工作,并和文佳共同商定合理的时间安排,鼓励孩子继续学画,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李文佳的书画作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屡屡获奖,她本人也因表现优异、学习成绩突出被评为陕西省十佳少年、全国少代会代表。
      她们班上有小诗人、小画家、小书法家、小发明家、小文豪、小主持人、小故事大王、小演讲家、小辩论家等等学校名“家”,学生各有所长又全面发展,形成了团结向上,奋发努力的良好班风。

三、同志之情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护理

      寇晓英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尽心尽力,无私奉献,对待同志也是满腔热忱,慷慨以助。凡是同她打过交道的人,都会由衷地说她是一位乐于助人的热心人。
      去年十月的一天下午,当寇晓英忙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回家时,发现门口站着一位陌生的姑娘。原来这位姑娘姓任,是柿园子小学的一位教师,因为要参加他们镇上的优质课赛讲而专程前来求教的。她得知姑娘的来意之后,便迅速与那位姑娘一起全身心地投入了对教法、学法的研究之中,一谈就是四个多小时,当姑娘起身告辞时,寇晓英才发现自己竟然还没有给家人做饭。
      几天之后,那位年轻的女教师又面带着喜色来到她家,原来他已取得了本次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从此,这位姑娘便成了她家的常客。类似此类的事情寇晓英已不知做了多少回,以至于有的老师给她家起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雅号。
      他们年级的王老师由乡下调入城里后,由于普通话水平较差,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寇晓英便主动地帮她正音正字,听说读练,鼓励她树立起战胜这个教学工作中的拦路虎的信心。几个月后,王老师的普通话有了长足的进步,并顺利地通过了市区组织的普通话过关验收。
      在近几年的教导主任工作中,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团结同志,时时处处以工作为重,为同志着想。面对同事们在教学中的难题,她总是献计献策帮助解决,对待同志在生活中的困难她前后奔走尽心尽力。在她的精心指导和带动下,李雨婷、李丹会、庾艳艳等一批德艺双馨的年轻教师正在茁壮成长。

四、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能量,才能长久地释放光和热

      1989年毕业时的寇晓英,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师毕业生,她不满足于自己知识的贫乏、经验的欠缺,二十多年来自强不息,踏出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她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自己的“师傅”,虚心求教;她和与自己教龄相近,勤奋努力的教师结成教学伙伴,锐意进取,一点一滴地积蓄自己的教学能量,在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她自费订阅了《陕西教育》《教育文摘》《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报》《当代陕西》等十几种报刊杂志,认真自学了《中西方思想宝库》《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语文教学情境论》《语文教学思维论》《语文教学学习论》《语文教学评价论》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专著。写了三百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和教育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寇晓英四处求教,向专家学者们虚心请教;为了丰富自己的教学积累,她认真备课,力求将先进实用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在这列举一些她求教过的老师就会发现她在对先进教学理念上孜孜不倦的追求。许德龙—院士;李震—博士生导师;张宗涛—博士生导师;杨守国—教育专家;袁梅—作家······正是向这些专家学者们的虚心求教,使她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了她独有的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思维教学模式。
      我们再这看看她备课的程序就会感到她在教学过程中苦苦探求的踪迹。第一遍——详案;第二遍——略案;第三遍;精案;第四遍——心案。正是在这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中她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和敏锐的教学机智。
      以上是我们从寇晓英的日常工作中撷取的几朵小小的浪花,以此来折射出她无私奉献的光芒。如果说小学教育工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她的秘诀就是:组织一个充满爱意的大家庭,让学生施展自己的能力,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地驰骋。
 
爱生如子 慈父情怀
——记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高科希望小学校长王文

 

汉中市城固博望高科小学校长王文

      在老师们的记忆里,至今依然记得四年前在该校发生的感人一幕;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至今依然记得他们心目中这位可亲可敬的“张丽莉”式的好老师舍己为人的英勇事迹;在附近村民的记忆里,至今依然记得这位爱生如子的好校长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英雄壮举。这位被人们念念不忘,啧啧称赞的人就是城固县博望高科希望小学校长王文同志。
      城固县博望高科希望小学位于车流如潮的108国道南侧,是一所三校合一的完全小学。服务庙坡、大草坝、陈丁、柳家寨等4个行政村,有学生200多人,设6个教学班,有教职员工18人。自2007年王校长到该校工作以来,深知学校校园大门紧靠108国道,且距离阳安铁路较近,位置很特殊,加之学生年龄小,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他首先要求校委会成员思想上务必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注重对广大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不敢有丝毫松懈和大意,虽然回家不过20分钟车程,多年来却一直坚持午间呆在学校,并在学生上下学期间和课间坚持在校园巡查。
      2008年10月21日中午12时40分左右,正是学生返校上课时间。该校六年级学生蔡璐等几名学生正迈着欢快的步伐向学校走来,还有几步就到熟悉而亲切的学校大门口了。突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从城固方向飞速驶来一辆没有牌照的深红色上海威铭电动车,象失控的野马一样迎面冲向这几个学生,将猝不及防的蔡璐撞得连滚带翻接连摔了好几个跟头。慌慌张张的肇事者见自己撞了大祸,急忙跨上车企图一走了之。这一幕恰好被正在校门口巡查的王校长看在眼里,他急忙追上去,一把将急欲逃逸的肇事者牢牢抓住,防止他心慌意乱急于逃蹿再将正三三两两走在返校路上的其他学生撞倒,一边要求肇事者赶紧将被他无故撞伤的学生蔡璐送去医院检查治疗。谁知丧心病狂的肇事者为了逃避责任,居然启动摩托车,加大油门,将王校长在108国道上拖行10多米后高速驾车逃跑,导致王校长左臂两处粉碎性骨折,多处擦伤,该校学生蔡璐腿部受重伤。即使这样,王校长依然忍着伤痛,及时安排学校老师按照他提供的线索,配合交警部门将肇事者成功抓获。
      和生活中许多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一样,在危险面前,他其实还可以有多种选择。但,身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和爱生如子的情怀让他做出了可叹可敬的选择。王文校长这种爱生如子,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周围的老师,学生、家长和众多的热心人。一时间,王校长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英勇事迹在市民中广泛流传,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纷纷到医院探望。
      “王校长,真是太感谢你了,为了璐璐让你受了这么重的伤!......”这是蔡璐的爸爸妈妈看到手缠绷带的王校长发自肺腑的感激。
      “好可敬的校长!!!除了自己人,现在谁还会为了别人的孩子那么卖命!!”这是网友们看到媒体报道王校长的感人事迹后由衷的赞叹。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王校长用自身行动诠释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有的操守,他真是我们为人师者学习的楷模啊。”这是和他同育桃李的老师们的切身体会。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尊敬的王校长,您是美的耕耘者,善的播种者。是您用温暖的阳光普照,用辛勤的雨露滋润,我们才得以茁壮成长。王老师啊,您言传身教,育人有方,为了我们的安全,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舍己为人,我们终生难忘!谢谢您!”这是学生在教师节写给他的心里话。
      实际上,王校长爱生护生的事迹还有很多。该校学生程文波家庭十分困难,父亲智力低下,母亲深度残疾,双亲都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异常拮据。王校长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不使该生失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六年来的全部费用一概全免,并想方设法为该生争取社会扶助,还倡导师生们为该生捐助书包、文具、衣服等。在王校长的帮助照顾下,这个平时鲜有人疼的苦孩子才不至于沦为失学儿童,顺利地完成了六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捧着小学毕业证书的那一刻,平时有泪不轻弹的小小男子汉却哭得泣不成声。因为在他心目中,亲爸爸也没有王校长对他好呀!
      由于建校时间短,校园环境差,教学区道路泥泞,操场更是凹凸不平,学校无花无草无树木,校园美化无从谈起。下雨天,校园内多处积水,师生出入及课间上厕所等都很不方便。王校长积极想办法,先后争取资金140000元对校园道路进行了硬化,对教学区场地铺设了彩砖,改造了车棚,添置了规范化乒乓球台,用黄沙铺垫了操场,规划新建了花池等等。如今的校园教室窗明几净,道路宽敞平坦,春日花团锦簇,夏日树木成荫,秋日书声朗朗,冬日松青雪白,面貌大大改观,脏、乱、差的现象彻底一去不返。
      五年多来,他凭着一种孜孜不倦的创业精神,一分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30多年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他所在的学校曾荣获“平安校园”、“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和“ 提高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金杯银杯,不如师生们的口碑。寒来暑往,王校长送走了一批学生,又迎来一批新的幼苗。他用三寸粉笔写人生,凭三尺讲台铸师魂,以一片丹心育桃李。他是学生们的严师慈父,他无愧于“园丁”这个崇高而光荣的称号。
 
大爱无疆铸师魂
——记商洛中学教师田晓玲


陕西省商洛中学田晓玲老师

      在商洛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的字典里最突出的一个字就是——爱。爱教育,爱学生。她的言行体现着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把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作为一种责任,一种宗旨,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熟悉她的人说,这就是我们心目中可亲可爱可敬的教师形象。
      她就是从事教育工作27年,先后被评为商洛市教学能手、市优秀教师、市师德先进个人、市优秀班主任,并被国家语委授予“全国优秀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称号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田晓玲老师。

一、师者父母心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老师全力引领全心呵护,学生的事没有小事,师者父母心”,这是贯穿田老师教育生涯始终的理念。她每接手一批学生,都要为学生建立信息齐备的档案记录,都要通过一定渠道了解哪些学生家庭困难,哪些学生是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哪些学生是远离父母的“留守孩子”。对这些学生,她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心理上疏导,并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予以经济资助,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同学一样,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多年来,经她联系、争取或本人掏钱资助的学生有150多人,不论以哪种形式资助哪位学生,她都尽量缩小知情范围,许多资助仅限于她和学生“你知我知”,最大限度保护学生的隐私,保护学生的自尊。
      1986年,刚参加教育工作的田老师当上了班主任,班上有个叫张炎的男生,母亲去世,性格内向,住在学校和同学搭对睡通铺。不久同铺的同学不愿意跟张炎搭对了,因为张炎晚上常尿床,怕人知道白天又不晒褥子。她知道后向那位同学保证以后不让他睡湿床,请他为张炎保密。以后,在学生上课离开宿舍了,她就去把被褥抱到自己门前晒,下午又悄悄抱回去铺好,雨天就用火烘。同时,她打听到一种中医验方治遗尿,买来猪脬、猪肚、鸡肫等,炖了让张炎吃,炙烤后研细让他喝,又用贴剂给他贴,几个星期后,还真治好了这个13岁男孩的遗尿症。以后,张炎就一直把她当成最可亲近最可依赖的人,暗暗地叫她“老师妈”。后来的二十多年,早已娶妻生子的张炎,年年逢年过节一定要带着妻儿从外面赶回来看她。
      1999年,田老师班上来了个叫邱立红的女生,父母都去世了,哥嫂供养着她。邱立红也是住校生,经常晚上睡着了流鼻血,早上一醒床上到处是血。她把邱立红带到身边跟自己同吃同住,听医生说喝用莲藕节熬的汤能治流鼻血,就天天到菜市场向卖莲菜的要莲菜节,用砂锅炖熬,让邱立红连喝汤带吃莲菜节。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邱立红不流鼻血了,后来的十多年一直不再无缘无故流鼻血。
      2010年秋,付旭东考入田老师任班主任的商洛中学全脑思维实验班理科班。不久,田老师就发现他有时神情恍惚,有时焦躁不安。原来,付旭东生活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母亲腿脚不便且有严重糖尿病,父亲没什么手艺,在家种地。付旭东在高一就得了严重神经衰弱。几星期后,付旭东要求休学治病。田老师让他暂时请假休息,学籍继续留在班上。此后,她自己常去也让班里同学去付旭东租住的房子看他,给他带点营养品,带些《读者》《格言》之类杂志,听他说说自己的情况,也给他说说班里的事。正月,她去看付旭东,觉得他的身体可以支持他正常上学,就自己垫钱给付旭东交了学费报了名,请他重回班级,给他安排成绩优异为人厚道的农村学生姚鑫坐同桌。高三第一学期,付旭东从租住屋的楼梯上摔下来,造成腿骨骨折,打上石膏一个多月才取,她和同学们一直用轮椅接送他上下学;高考前三个月,付旭东又得了严重肺炎住院两星期,田老师给了他200块钱让他买些营养品,隔天去给他补一次课,把资料、检测题给他送去。两年中,每学期都给付旭东争取一些社会资助。2012年高考,付旭东以高出一本线50多分的成绩被西安理工大学录取。接到通知书后,付旭东的父亲提了一袋子自家园子里的西红柿和莲花白,找到田老师,让她看通知书。这位有些木讷的男子,流着眼泪说:“谢谢你!没有你的照看,付旭东不可能考上大学。你是好人,好人一生平安!”

二、有教无类,爱无差等,师爱就是给予每一个学生他最需要的

      在田老师看来,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学生在学校首先是过一种生活,而不仅仅是学习。她从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创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校园人际关系,既当学生的师长,又做学生的参谋、朋友、顾问。她关心学生,既关心成绩好不好,品行怎么样,身体有没有不舒服,也关心学生此时状态怎么样,心情好不好,与同学处得好不好。她肯亲近学生,学生也喜欢和她亲近,代课没代课的,都敢开口向她找书借钱借东西,她也从不拒绝,还真没有借钱借物不还的。学生心理有小秘密了,不愿告诉家长,不想同学知道,却愿意悄悄对她说。她感动之余,更觉得应该尽到师长加朋友的责任,帮学生走出困惑。
      师爱没有差等,每个学生都需要也都值得老师去用心关爱。
      2003年冬,时任年级组长的田老师中途接手高三(3)班的语文课和班主任,这是她代课的第三个班。当时,正碰上班里一个叫隆伟的男生醉酒与社会上的人打架而在家养伤。她买了些营养品去看隆伟,与他妈妈谈了几个小时,了解到这孩子初中一年级起就抽烟且有酒瘾,以前每天都要喝点酒。他父亲嗜酒成癖不管家事,对孩子只有训斥和殴打,最近又离家出走,家里就靠母亲一人在附近打零工撑持。母亲对隆伟很失望,说自己管不了他想赶他出门让他自生自灭。隆伟返校后,田老师多次把他叫到自己家里来,亲自给他做饭,边吃饭边交谈,随后让他用书面形式把自己高中以来的生活、学习状况好好总结一下并对自己的将来做一点构想。一天后,隆伟交来了一篇7000多字的文稿,尽管错别字不少,句子时有不通,但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她觉得,珍惜并挖掘孩子心灵中闪光的东西,让他用自己的光芒去照亮自己的黑暗,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她让隆伟的母亲看了孩子写的东西,母亲被震动了,说以前太不了解孩子,对孩子简单粗暴,以后要更多关爱和鼓励孩子。田老师抓住隆伟讲义气、守信用的特点大做文章,和他达成了“君子协定”。她细细引导,天天监督、检查,还专门一对一给他补课,隆伟慢慢戒了烟、戒了酒,再没有过打架等违纪行为,成绩也逐渐提高,2004年高考,考出了本班最高成绩,被西北大学录取。隆伟说,田老师把他从破罐子破摔的路上拉了回来,把他从鬼(酒鬼、烟鬼)变成了人。而她从转变隆伟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责任之重大,也更清醒地认识了“成才先成人”的道理。
      这个高三(3)班由分层教学后年级成绩最差的47名学生组成,高三一模总分平均不到200分。以前她没给这班代课,但眼见这班学生自暴自弃,不听课不做作业不答卷,上网打架抽烟喝酒,她十分痛心。于是,她主动接手这班的课并任班主任,决心尽最大努力改变现状。尽管已到高三时间有点短,但她相信努力就有效果。育人先知人,她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分门别类记录每个学生的情况,跟每个学生谈心,用书信、纸条、问卷调查、写批语等形式贴近学生,对每个学生的脾气、秉性、爱好、志向等都了解得很清楚,然后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跟他们一起寻找适合他们走的路。她发现,陈泼音质好,邓伟帅气,安琳长得像李小璐,惠媛媛舞跳得好,她就自己训练他们朗诵、演讲,让他们到校广播室播音,专门给他们命题写作文并当面一篇篇修改、升格,又请校外专业人员帮他们练形体,排小品,教舞蹈。她还发现,陈亮、李钊、孙亮、田家锋等都有一点绘画基础,就说服他们的家长,拿出两个月时间到西安接受专门的绘画训练,专业联考过了后,她和同事们集中给他们补文化课。就这样,2004年高考,高三(3)班47人,二本以上上线28人,三本以上上线43人,其余都上了大专线,陈泼、邓伟、孙亮、陈亮等23名同学被艺术类院校录取。同事们都说:简直是奇迹!谁都头痛谁都不抱希望,只盼着能把他们将就到毕业送出校门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成绩。有些家长逢人就说:我娃遇上贵人了。不是田老师指教,我娃怕都进看守所了,谁想到还能考上大学。
      现在,陈泼成为商洛电视台的新闻主播,邓伟成为知名演员,参演了《百家碎戏》《封神榜》等电视剧,安琳、惠媛媛供职于西安一家文化单位,孙亮、陈亮分别在西安、北京有自己的工作室,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说起来,他们都觉得田老师是改变他们的命运影响他们一生的人,而她则深深感慨,做老师的要有“心中无差生,眼里尽良才”的胸怀,更要有能力用行动,把一般人眼中的“差生”造就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才”。

三、老师爱学生,既要为其
谋一时,也要为其谋一世

      2006年,田老师调入商洛中学,代实验班语文课,任班主任。大家说田老师班级管理“既站得高看得远又落得实做得细”,其实,她这么做的心理动因是把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放到一生中去考量,让学生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奠基。
      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可以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好习惯造就好人生。基于这种认识,田老师每带一个班,都首先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并持续抓到底。从坐直了别趴下的坐姿、抬头挺胸的走姿、见面主动问好、自觉使用敬语的礼仪要求, 到入班即静、入座即学、自觉遵守校纪、对规矩存敬畏之心;从整齐摆放桌凳及学习用品到培养细致、周密的思维品质;从日常卫生习惯、健身习惯,到大声读书、清晰表达、规范书写的习惯的形成;从不懒床、不熬夜,坚持吃早餐,拒绝垃圾食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到不剩饭菜,节约用水、用电、用纸,不浪费资源;从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到脚踏实地、正直做人、勇于承担责任,她不厌其烦,循循诱导,耳提面命,以身作则。
      在工作中,她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同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取得长足发展。田老师总是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全面打好知识基础,培养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她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和各项有利于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让学生培养体育、文艺、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爱好和特长,如打球、读书、音乐、书法、摄影、手工制作、科技创新等,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将学知识、学文化、学做人、学做事、学生存统一起来。她代班把“更快、更高、更强”作为班级口号。为了实现这“三更”,她班上的理想教育、励志教育常抓常新,从入校伊始的人生规划,到每学段目标的制定;从名人传记的推介、成功人士励志文章选读到著名高校展示,她总希望学生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她注意张扬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觉得他很重要,他的进步空间很大,他的人生有无限可能。她常精心修改学生的作文然后推荐到校《阳光》报上发表,校报几乎每期都登有她的学生写的文章。她常指导学生写剪影式小传,配上得意的照片,在校《阳光》报上精彩亮相,赵浩男、杨烨、王飞、代白杨、姚远、李夏怡等同学的“光辉形象”都曾见诸报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几位同学在2012年高考中分别被北大、复旦、南京大学、中科大、中央财经、西安交大录取,进入了理想中的重点大学。
      被北大录取的学生赵浩男的成长过程,再一次让她感受到“老师之爱生,则为之计深远”的重要性。赵浩男父亲下岗,母亲无业,家境贫寒,但本人有着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成绩优秀。她跟家长联系,说这孩子潜力无限,我们合力培养,孩子会成大器。家长说,咱人穷志短,没指望他有什么大出息。她坚信赵浩男可以“飞得更高”。 三年中,她不断给赵浩男压担子历练他,让他担任班长,进入学生会,任《阳光》报总编,训练他演讲、朗诵,让他主持班会、联欢会,给他买资料,支持他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每学期都专门用展板展示他和其他同学在学习、体育锻炼、生活中的各个精彩瞬间,每学期都设法联系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给他一定资助。 2011年“五一”期间,田老师自己付了2000块钱的培训费,让赵浩男参加“清北学堂”的自主招生培训。2011年冬,赵浩男报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是她亲自写好,所有的资料她都亲自复印、整理,装订成册,再从网上和邮局分别投递出去。2012年6月25日高考成绩揭晓,赵浩男考了674分,她连续三天三夜守着电脑并打着电话,了解各种信息,确定最合理的志愿填报方案,最终确定第一志愿报北大。10天后,赵浩男家长激动地给她打电话说,赵浩男被北京大学地质系录取!
      赵浩男并不是个特例,班上的70名同学填报志愿时,差不多都和家长一起跟她商量,6月25到28日那几天,她可真是废寝忘食。她觉得,这是对这一班学生最后一次尽责任。2012年高考,她班上70名学生全部上线,69人是一本,600分以上50多人;不仅考得好,而且录得好,学生90%以上都进入了211、985重点院校。

四、老师的爱不只撒播在三尺讲台上

      田老师是陕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1998年至今一直承担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她完整翻阅《现代汉语词典》,整理了《容易读错的字词》,又编写了《商洛方言与普通话辨正》,先后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题30多套,这些资料一直被培训单位培训和测试时采用。至今,经她培训和测试的达5000多人。她本人于2011年1月被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中心授予“全国优秀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称号。
      田老师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又急公好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年来,她为山阳职教中心、山阳中学、信毅中学、同仁中学、小河中学、商洛中学等学校学生搞过多场专题讲座与读书报告会,山阳中学的领导说,她的讲座比请来的北京专家王极盛的报告现场效果好得多。工作中,她注意培养青年教师,山阳职教中心的徐凤玲、山阳中学的党少琳、商洛中学的张莹等老师,都在和她结成“青蓝”对子后,迅速成长为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1995年之后的十来年,田老师除了给在校的全日制长班正常代课外,一直兼电大大专班《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思想道德修养教程》、本科班《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还任小学校长培训班、非师范类教师岗前培训班班主任,主讲《教育思想专题》、《普通话教程》和《教师口语》;专业技术人员及公务员培训,她主讲《公共科目》《职业道德修养》。那时,她经常一天几个课头上课八个小时。为了保证授课质量,她把教材、资料、教案常置案头,常年备课,随时备课。她在山阳县工作期间,因为出色承担县域各种培训的授课工作,得到山阳社会各界极好的口碑,被推选为政协山阳县第六届委员。领导觉得她能力强素质全面,几次让她转行,她都谢绝了,她觉得自己是真的爱教育这一行;领导又让她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她说自己喜欢学生,适合教书,能给学生把书教好就很满足。         
      27年来,田老师一直奉行“学生第一、工作第一,课比天大”的原则,对教育教学中的任何一件事一个环节,都要做实、做细、做好、做精;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尽到人梯的责任,把他们托举到更高的地方。她代课,学生成绩年年名列同类班级前茅,代班总被评为先进班级,每次民主评教,学生的满意率都是100%。27年来,年年出全勤,从来没有因事因病误过学生一节课。师生们用“最敬业”“最有责任心”“有水平”“有德行”“有人格魅力”来评价她,而她自己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所做的一切只因为爱——爱教育,爱学生。
 
让理想之花在山沟里绽放
——记商洛市洛南县高耀镇高耀小学校长黄随富


商洛市洛南县高耀镇高耀小学黄随富老师在授课

      在商洛市洛南县最东边的高耀镇,有一块“世外桃源”,那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从高山深涧中飘向这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叫高耀村。在交通、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世外桃源”其实意味着闭塞、贫穷和落后。18年前,一个刚从师范毕业的年轻小伙怀揣着梦想,沿着只有一条进出的崎岖山路走进了这个村子,踏进了村里破旧简陋的校园。18年的日日夜夜,他坚守于此,迎送了一波又一波的山里娃,如今已被当地村民视为精神领袖。他就是高耀镇高耀完全小学校长黄随富。

初任校长,誓言播种理想之花
 

      高耀镇高耀小学地处陕、豫两省三县(洛南、丹凤、卢氏)三县交汇处,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完全小学。该校所在的高耀村是洛南县出了名的贫困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高水寒,粮食低产,致富艰难。黄随富走进学校的时候,该校仅有一栋两层12间的教学楼和两间临时搭建的棚户灶房,几名教师都在周围住户租房办公。由于交通不便,办学条件极差,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学校留不住教师的心,除了学校附近的几个老教师外,外地教师到这个学校都是“匆匆过客”,特别是青年教师极度匮乏,学校缺少活力,教学质量长期滞后,群众怨声载道,稍有办法的家长纷纷将孩子转走。
      老校长是本村人,他知道这所小学所承载的重任,那是全村脱贫致富的希望,是村里的精神家园。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就主动让贤。2002年2月,毕业不到6年的黄随富危难受命,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了这幅沉甸甸的担子。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度艰苦的办学条件,他既没犹豫,也没沮丧,而是充满信心。“学校没变化,质量上不去,村民意见大,还挨上级批评,这样的气我受不了,三、四年后,如果学校还没变化,质量不靠前,我就主动从校长岗位上辞职。”当时20多岁的黄随富在第一次全校教职工会上慷慨誓言。那时他就悄悄地把自己一颗热情喷涌、年轻敢闯的心交给了这个贫困山区小学。那年冬天,一个和他最要好的同学来看望他,走了半天的山路才来到他的学校,临走时劝他说:“高耀小学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实现人生理想的方法还很多,不要一头撞到南墙上,在这个穷山沟里较劲,更何况你还没结婚,弄不好连媳妇都找不到。”但他却没听同学的劝告,而是选择坚守。
      小学开设英语课时,这所学校根本调不来英语教师,他就一人承担着3至6年级英语和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由于节假日他一直在校值班,就义务给学校附近学生辅导功课,不计任何报酬,深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社会的好评。两年之后,硬是把教学质量挤上全镇前列,第三年中心校就将全镇教学质量分析会放在他的学校,从此高耀小学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镇前列。他没想到,这一呆,不知不觉,自己人生最美好的18年青春时光就从身边悄悄溜走了。

从“篱笆院墙小学”到全县“最美农村小学”

      1995年9月1日,黄随富扛着行李,踏着泥泞的山路步行近30里的红泥路来到高耀小学,当时的学校仅有六间两层的教学楼、五间破庙改建的土木结构教师办公用房和一间师生造房,学校总面积不足600平方米。校园无围墙,学生上课时,村子里的小孩就在教室门外大呼小叫,尽情嬉戏;一到收获季节,学校台阶堆大堆,院子晒满席;农闲时,村民们三五成群聚在学校门口聊天,村落里的猪、牛、鸡、鸭摇摇摆摆从校园出出进进,晚上牛羊睡在学校院子里,整个校园一片狼藉,教育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学校一位老教师说:“当时全市村级学校都是实行村办村管,上面根本拿不出钱来办学。黄随富看到这种情况,就建议校长带领师生到山上砍回树条编成篱笆,把校园围起来,这样学校就安静多了,从此“篱笆小学”也在周围迅速传开。”
      黄随富上任校长后,大家也就戏称他“篱笆校长”,每次听到这个称谓,他的心里就感到一阵刺痛。教室前半部分是师生上课和学习的地方,后半部分用几个柱子支撑着“楼上楼”的两层床板就是学生宿舍。一到夏季教室的气味难闻至极。每年的冬季是学校最难熬的时期,刺骨的寒风吹着四处透风的校舍,正常授课都无法进行……每当看到这些,黄随富彻夜难眠,他想:教学环境改变不能只想着等、靠、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他相继带领师生点过木耳棒,搞过搬运,栽过天麻,采过药材,他用勤工俭学挣来的钱,支付了制作学生桌凳的加工费,又添置了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购置了必须的办公用品,为几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减免了书费,还租地创建了后勤示范菜园基地,让师生的饭菜有了更多的花样。
      2004年春,经过他的多方努力,镇政府、镇中心校和村委会经过协调,将学校门前近800平方米的沼泽地征了回来。他向学生家长借了几辆架子车,就和师生们到河里运砂石垫方。他汗流浃背,衣服都渗出了一层厚厚的盐霜,肩头磨破了,仍然默默坚持,不言放弃。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的小手起了水泡,还跟着校长干得热火朝天……周围的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不约而同地义务拉运砂石。整整一个夏天,他们垫方达2400多立方,终于平整出近800平方米的操场,筑起了校园第一道真正意义上的围墙。
      随着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黄随富又四处奔跑,找资金、要项目,他想彻底抛掉“篱笆校长”的头衔。2010年10月,当初的“篱笆小学”终于一去不返,一座10间两层的师生食宿综合楼拔地而起,师生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宿舍,在干净优雅的餐厅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随后,他又乘势而上,投入了校园文化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后勤示范管理示范校、后勤示范菜园基地创建工作。目前,高耀小学成了洛南全县义务教育寄宿制示范学校。2011年,县上一位参观农村寄宿制学校创建工作的领导说:“真想不到当年的‘篱笆小学’现在成了我们参观的‘最美农村小学啦!”周围的随同人员哈哈大笑。黄随富听后,感觉这名头才踏实,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欣慰的微笑。只有他知道,学校现在的面貌才是他当初进校时的夙愿,在别人看来可能很简单,但他却走得不容易。

既要顾“大家”,又想护小家,有时很难

      黄随富知道,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每位老师都渴望平等,需要尊重。因此,对教师的管理,他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充满人性化的管理,尽可能的为教师创造舒适的办公、住宿环境,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大家”环境。每逢节假日,他都是自己一人在校值班。“哪个人不想既顾大家,又想护小家?但是有时还真让人为难。”黄随富说。为了不影响教师正常的节假日,他从不安排其他教师驻校。一到节日期间,他就将老人和妻子、女儿接到学校团聚。
      2007年7月28日凌晨3点多,洛南县东部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当时正值暑假,黄随富一人在校值班,看到突如其来的洪水卷着石块冲垮了学校围墙,校园内洪水越积越深,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情急之下,他先将妻子和7岁的女儿转移到教学楼二楼,然后又返回办公室将学校仅有的一台电视机、电脑和学生上课必须的粉笔搬到教学楼上。眼看着洪水越积越深,他就找来一条绳索捆在自己腰间,另一头让妻子拉住,自己冲进洪水中用斧头和石块砸开校园下侧围墙,疏通了洪水,保住了校舍。
      2010年腊月,他的妻子因车祸骨盆粉碎性骨折,经过二十多天的住院治疗,妻子下身还是不能移动,生活不能自理,眼看就要开学,学校的开学工作需要他去安排,一堆琐碎事务需要他去处理,四个班的孩子等着他去上英语课,想到这里,他毅然给妻子办理了出院手续,将她带回家交给年迈的父母护理。岳父知道后,爱女心切,就跑到他的办公室当着许多老师的面骂他,“长的是死人的心,真狠!”,旁边的老师都劝他回去,学校的事他们代办就行了。可他却坚持每天忙完了自己手头上的工作,等教师和学生全部休息以后,才骑着摩托车回到20里外的家中照料妻子。全家人都埋怨他,数落他,可是病床上的妻子一边呻吟,一边说,“他这辈子都交给了高耀小学,学校安全抓得紧,他也难。想享他的福,只有等他退休了再说吧。”他在旁边拉着妻子的手,愧疚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何尝不想多给家人一点关爱,好在妻子能理解。

学生面前,他就是慈母
 

      上有老,下有小的黄随富是个感情细腻的人,他也知道亲情的重要。他的学校100多名学生,寄宿生就七十多名,许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大多靠爷爷奶奶照料,有的甚至靠邻居、亲戚监管。他知道这些学生都缺乏亲情,缺少家庭关爱。他就在学校推行保育式管理,要求所有教师将亲情融入到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贫困学生,时时都要给予特别关照。他们学校所有教师白天是老师,晚上做父母,小到梳头叠被,大到看病取药,生活上每个细节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家的温暖。每个班主任就是本班学生的整存零取“储蓄所”,既保证了学生现金安全,又对学生的日常花费情况起到了监督作用,避免学生铺张浪费。在学校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免费为学生统一配备床单、被罩、漱洗器具,并在每个宿舍安装亲情电话,以便孩子和父母沟通,为住宿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
      2005年秋季开学第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人带着一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小孩走进了校园,他以为附近老人带孩子到学校游玩,可是老人却迈着蹒跚的脚步向他走来,用微弱的声音问他一年级在哪里报名。当他问及孩子父母时,老人抹着心酸的泪水说:“唉!这孩子生来苦命……”原来这孩子叫张斌,家住离学校十几里外的会仙村。张斌出生时,母亲难产去世。麻绳偏从细处断,这个没见过母亲一面的苦命孩子3岁时,父亲到西安建筑工地打工,又从几十米高空坠地身亡,从此孩子就和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听了张斌的不幸遭遇,他不禁鼻子一酸,当即对老人说:“孩子在这个学校上学,你就放心吧!一切都有我哩。”说着就把孩子领到他的办公室,给他洗了脸。又让妻子把自己孩子穿过的衣服拿来给他换上,亲自送到班主任处办理了报名手续。老人连忙对孙子说:“快谢谢叔叔,这下遇到好人了,以后在学校一定要听叔叔话噢!”从此,他就把张斌当做自己孩子看待,衣服破了给他缝,本子完了给他买,晚上给他辅导功课,节日叫他和自己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让他感受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就这样把张斌一直照顾到小学毕业。他想,张斌上了中学,自己没条件照顾他了,可他年龄还小,不能没人管呀。于是就向当地政府申请,把他送进了洛南县儿童福利院。如今张斌在城里上了中学,他每到节日期间,或者到城里办事就到福利院去看望他,给他买些学习生活用品。张斌也和他产生了深厚感情,每个月回家都要到他学校去转转。看着张斌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他的心也放下了许多。张斌从上学至今从没叫过他老师,一直叫他叔叔,可他听到这个称呼,心里甜甜的。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青春。近20年坚守边远山区的黄随富,每当和同学聚会,看到不少同学有的进城了,有的改行了,他并不羡慕,他也没动过一次想调走的念头,因为自己平凡的人生理想正在高耀小学绽放。18年扎根洛南最偏远山区,黄随富送走了几千名学生,这些学生中,多人走出了大山,许多都考上了大学,还有的成了硕士,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每当想起这些学生,氤氲在他内心的喜悦,他的同学和同事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每年教师节,周围村民纷纷请他过去吃饭,不少家长会把自己的土鸡蛋和瓜果蔬菜让孩子从家里带给他,每当想到这些情景,他便感到非常知足,守望山区教育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无悔的选择 一生的追求
——记西安高新第二学校教师曹凤超



西安高新第二学校曹凤超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题记:她,细心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加班加点为学困生补课;她,走进单亲家庭给孩子送去温暖,为困难学生购买学习生活用品;她,潜心钻研,不断进取,主编校刊《星星》,组织语文教师编写学校硬笔书法教材1-6年级一套,组织教师编写《国学经典进课堂》校本教材1-6年级一套;她,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语文教研组长,连年荣获优秀,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带头人;她教育的学生个个拥有纯真的童心,拾到六万余元巨款主动交换,拾金不昧的事迹感动失主,被西安市教育电视台报道……她就是我校的优秀教师、年级组长、语文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曹凤超。
      二十余年的教育历程,她用自己的一颗爱心,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她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领导放心、同事喜欢、学生尊敬、家长称赞的好同志。她刻苦勤奋,甘于奉献,精于钻研,善于合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
      二十多年来,她先后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硬笔书法教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课堂教学方面,能做到每节课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对待后进学生耐心、热情,能及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做教师,早已不仅仅是她的一份职业,而是一份事业的追求。

爱孩子,爱教育,爱的行动渗透在
她二十五年教育生涯的年年、月月、日日
 
      “曹老师,你又这么早来了”,“是啊,我怕孩子们来了进不了门”。听着保安师傅和曹老师的对话,抬头望去,只见曹老师已经急匆匆地奔向了二楼的教室了。每天她总是迎着第一缕阳光迈进校园,而又伴着夕阳离开校园。多少个夜幕降临时,她仍在教室批改作业,将孩子们作业中的错误一一罗列在作业批阅反馈本上,哪些是共性的,那些是个别的,都做上醒目的记号,随后再指导学生逐一订正。经过长期努力,她们班孩子的错别字逐渐减少,书写更加规范工整。每次年级交换阅卷时,她们班孩子漂亮规范的书写总会引起同事们由衷的称赞。在学校开展的历届书法竞赛中,她们班均获得了一等奖。在附近居住的雷智斌同学,语文基础较差,书写潦草,父母双双打工无暇顾及孩子, 曹老师便利用放学后的一段时间, 给他补习功课,手把手的指导他写字;几年来从未间断,在她的悉心辅导下,雷智斌同学的语文成绩从六十多分提高到九十分以上,书写也有明显改进。年轻教师甘楠楠作为预备党员要转正了,曹老师忙前忙后,一边辅导她学习新的党章,一边督促按时递交转正申请,使她如期转为正式党员。课外活动期间,小操场不时传来一阵阵呐喊声,加油声、鼓掌声,原来是曹老师组织六年级组老师进行羽毛球比赛。她还经常组织六年级各班开展篮球比赛,并亲自担任裁判,四十多岁的她,在篮球场来回奔跑……。
      “曹老师,你赶紧回去看看吧”,“老师,我们会管好自己,你回去看看奶奶吧”这是她母亲病重时,校领导和孩子们恳求她的话。可她硬是坚持到期末考试结束,孩子们走出考场,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连夜赶回了家。回家看到的却是母亲冰冷的尸骨。工作以来,她从没因私事、家事请过假,就连学校的每月半天的亲情假,她也从未“享用”过,生怕耽误学生一节课;她始终坚持早到校,晚回家,早晨,以微笑迎接着每一位到校的学生,下午安全送走最后一位离校的学生,确保学生安全。多年来,所带班级从未发生过不安全事故。由于家离学校比较近,临时加班对她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但她却从无怨言,也从不讲报酬,总是认真完成好每项任务。每学期选派老师领取新书时,她总是第一个带头报名。关心组内老师生活,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也是她经常工作的一部分。

带徒弟、编校刊、编国学校本、书法校本,教研行动渗透
在她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
 
      刚开学,爱徒许文光拿着鲜红的荣誉证书给她报喜来了。“师傅,我的论文又得奖了”,“我这次的全过程评优课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我会不断努力的。” 还记得小许刚来时的情景,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聘到学校,对备课环节,教材的重难点、学法选择,他都很茫然,觉得无从下手。曹老师主动收他为徒,和他结成“一帮一”对子 精心指导他备课,反复听他上课、帮他磨课,甚至连每一次的板书设计都力求做到精炼、美观;把多年来自己管理班级的先进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连续几周指导他召开班队会。几年下来,许文光老师已经成为学校年轻教师的楷模,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
      连续加班一个多月,终于完成了一至六年级学生硬笔楷书练写校本教材的编写任务。看着一本本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字帖摆在自己面前,看着每节写字课上,每天午写时间,同学们认真练写书法的情景,她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2010年学校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国学经典进课堂”的教育思想,苦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作为读本。她主动请缨,和组内部分骨干教师牺牲暑假休息时间,分年段编写了适合学生特点、图文并茂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2007年学期中期,陕西省教育厅、陕西师范大学委托学校编写《小学语文课堂练习册》,要求从下学期开始就正式使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她带领语文组老师,不分昼夜,连续加班,经常是工作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还要坚持上班,几周下来,她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在规定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并且受到了高度赞扬此练习从2007年9月一直沿用至今。 她还参与编写了《高新第二学校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手册》,参与校刊《星星》每一期的编写工作,她撰写的教研论文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为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新的教育要求,她还积极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习。

善管理、重育人、勤实践,德育工作贯穿在
她班级建设的方方面面
 
      开学第一天,迎接同学们的是,窗明几净的教室,摆放整齐的新课本,迎接新学期,制定新目标的新板报,给同学们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有一种温馨如家的感觉,有一种快速进入学习的欲望,有一种自己的佳作被欣赏的愉悦,有一种每天都有收获的幸福……“每周一诗”和“日积月累”由学习委员和有兴趣的同学为大家提供;“温馨提示”和“作业布置“有副班长每天完成;“知识园地”、“习作欣赏”“书法欣赏”则是同学们的精彩展示;“古诗欣赏”则是由老师定期为同学们推荐的课外古诗鉴赏。 “让每一个班级成员用班级的每一寸地方来表现自己。”这是她创建教室文化的宗旨。一个教育专家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让教室成为一个能够耕耘出春天的“村庄”。她便是这样做的。
      她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坚强性格和吃苦精神。去年夏天,她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领学生顶着烈日在钟楼邮政局门前进行献爱心劝募活动,将义卖所得款项(共计4641元),捐献给了周至县一所希望小学。虽然劝募的钱款很有限,但孩子们从中所学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乐于奉献的品质。2009年5月的一天,一位教授手捧锦旗和感谢信来到我们学校,随同的西安电视台记者要对校长和曹老师进行采访,一问才知道,曹老师班级的小女生-----李越同学,在自己所在的小区捡到了一个装有巨额现金(约六万余元)的钱带子,主动交到门卫手中,并通过张贴寻物启示,及时归还了失主为母亲看病的救命钱 ,受到了小区居民的一致称赞,为此失主专程来到学校表示感谢。面对镜头,李越同学羞涩地低下了头,她说“老师常常教育我们,捡到东西,要主动归还,这是我应该做的”。
      为了工作,更为了孩子,她午休从不休息,因为她不是忙着辅导学生,就是认真批改作业,就连自己在哪个的宿舍都不知道,也因为她从没请过病假,所以,同事们送了她一个“曹铁人”的外号。
      她所带班级多次评为优秀班集体,在历届田径运动会和“三跳”比赛中均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2006年至今,她连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善思索、深钻研、促特长,着力培优辅差
使全班学生品学兼优层层发展

      曹老师常说,班级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她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一点一滴,她都牵挂于心。
      一、主动照管母亲生病住院的郭佳羽同学,把温暖送给这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五年级下学期,班级转来了一名新生。经过细心观察,曹老师发现这个女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总是独来独往,对班级的事情也漠不关心,上学经常迟到。经过了解,原来这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缺少父爱,母亲又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甚至跟孩子的交流都很有限。偶然一次,与这个孩子一起步行回家,得知在孩子的母亲住院了,孩子独自在母亲单位就餐、住宿;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她主动联系孩子的母亲,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直到孩子的母亲出院。后来,每次孩子的母亲出差,总会把孩子托付给曹老师,她一带就是一个星期,甚至十多天,孩子的母亲开玩笑说;“干脆把羽羽给你认个干女儿吧!”与孩子相处的那段时间,她们和孩子手挽手一起上学,一起回家,跟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并把以前班级里类似情况的孩子勇敢生活、自强不息的故事讲给她听。此后,这位同学变得开朗了,活泼了,课堂发言积极踊跃,是班级学习成绩进步最大的一名学生。
      二、对学困生不抛弃、不放弃,师生共帮不掉队
      曹老师有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孩子不断进步,让每个人都有所发展是她不懈的追求。班级的闫景仪、刘泽等几位同学,学习基础较差,且偏科严重。几次检测后,家长不免担心起来,但又苦于束手无策,于是便找曹老师讨教。她二话不说,便牺牲休息时间,每个周六义务为这几个孩子补课,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不仅不语文,还抽空补英语(以前她曾经担任过初中英语教学),不仅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偏科现象均有所改善。每次假期,她走进贫困家庭,走进单亲家庭,走进留守儿童家庭,带上精心为孩子们准备书籍及学习用品,把爱心和温暖送给孩子,把理解和信任送给家长。贫困生白淳元,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一人带他,因为提早进入叛逆期,他经常和母亲干起仗来,母亲流着泪给老师“告状”。经过多次与孩子谈心,给他讲古代孩子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是孩子认识到了错误,主动给母亲道歉。几年来,该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各科成绩均名列年级前茅,各项活动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家长、学校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三、尊重家长,倾听意见,达成共识,家校联手托起孩子的美好明天
      2010年夏季,她刚送走了来校后的第二届毕业生,准备从一年级开始带起。可学校领导找到她,偏偏要把四三班交给她。谁不知道这个班是有名的差班,不光学生的成绩差(与兄弟班级单科均分差5分左右),纪律也差,一学期难得几次流动红旗。其他老师根本没有人愿意借这个班,而她却偏不信这个邪。开学初就召开了第一次家长会,不仅给学生打了预防针,也对家长提出了明确要求。她认为,行不端,则果不正。因此,她先从学生文明礼仪抓起,定期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开展“什么是文明行为”“如何做文明小卫士”主题队会,纠正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接着从学习习惯入手,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自觉查找资料,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共享资源,建立班级量化考勤制度,将学生的各科学习、卫生、纪律一律纳入考核之中,并作为评优选先的依据。学期中期,该班级先后六次被评为星级班级,期中考试,语文单科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二,数学、英语跃居第一。令其他班级刮目相看。开始还怀疑态度的家长纷纷在QQ群上留言:
      许一帜爸爸(334100508) 9:25:05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现在的群总算热闹起来了,足见家长们对老师的认同,4.3班的进步是我们共睹的最好的答案
      杨翎璇妈妈(470304803) 10:02:52
      老师们,家长们好:非常感谢老师们今年来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锻炼所付出的努力,对孩子们的严要求和高标准是很有必要的。孩子的进步是最好的证明。
      徐少东爸爸(727079887) 12:24:23
      现在就是孩子们丰富积累的黄金年龄段!我支持曹老师“读书行动”(每日三读:晨读国学经典,午读时事新闻、晚读名家名篇)
      李元哲妈妈(675960226) 11:45:01
      这学期孩子都进步很大,在这里向老师表示感谢!
      白淳元妈妈(1415563158) 11:38:40
      我们非常支持你您科学而严格的教育方法,孩子懂事了,书写规范了。
      张可可妈妈(503308295) 11:04:22
      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孩子们取得的进步大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孩子学习刚刚走上正轨,适应了您的教学理念,恳请您以自己的教学方法来培养您的学生,再次我代表家长委员会的全体家长感谢您,祝您身体健康,开心每一天。
      雷智斌妈妈(561846537)
      从来没有一位老师如您像妈妈一样对待孩子,以往不爱上学的孩子,总嚷着要第一个到校,每天回家,总有说不完的趣事。
      ……
      由于曹老师工作表现突出,她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教研组长,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2009-2010学年度被评为高新区优秀教师,党员示范岗,所带班级2012年被评为雁塔区优秀班集体。

强素质、树形象、求创新,以身正教
践行学校知行合一

      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是她不懈的追求。每节课前,曹老师都会精心准备,选择最吸引学生和话题或者最新的时事焦点来切入课题,把学生的心牢牢的抓在课堂,通过课内质疑、课外拓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学习每篇新课文,孩子们会自觉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积极交流、相互补充,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积累,提升了自身素质。课后她会选择一些经典的资料粘贴在班级的知识天地、古诗欣赏栏内,以供同学们课间浏览。(穿插班级的知识天地、古诗欣赏图片)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为此,她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良好的品性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她充分发挥语文老师的优势,给学生读《笠翁对韵》、《经典范文》、《散文精粹》、 “每天报刊热点时评”、甚至初中一些简短的文言文……;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孩子们上好每节写字课,力求达到每位学生的硬笔书写在原来的基础好有明显改进,她还指导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毛笔字的练写,她指导的杭泠玺、刘宇昕同学分别取得了软笔书法三级证书和六级证书。班级学生能做到每课字帖必练,每节写字课力求有收获,有的同学能做到每临摹一张让老师点评指导。班级一些同学的书写已经很有形了,如杨翎璇、许诗若、张可可、关诗雅、刘靖萱、周靖昱、范雨珂、张佳、安瑾恒、吴亦凡等同学的书写,都有一定的形体了,多次获得书法比赛优胜奖。张可可、关诗雅等同学的作品还参加了全国书法报的展评。
      为了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不断进步。每学期初,她都会指导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除此之外优秀生还要制定自己对学困生的帮扶计划。期中检测和期末考试之后,对照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分析学习中的得与失,进步与不足;达到目标的,进步幅度较大的;都会受到老师的奖励;班级整体进步的,每人必奖。多年来,她总是自掏腰包为孩子们购买奖品,购买学习用品,购买生日礼物,打印学习资料……她为了孩子们的进步,不惜 花掉了数千元工资。
      今天的她,也许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一名默默无闻的年级组长,一名兢兢业业的教研组长,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一些琐碎的事情,但她会终生执著。永不退缩。
      曹凤超老师的勤恳工作和任劳任怨,宽厚待人和团结同事,爱岗敬业和甘于奉献,得到了各级领导、各位同事以及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正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她无悔自己的选择, 她也将以“诚做蜡烛,岂惜脂膏耗尽;甘为人梯,愿当俯首之牛”勉励一生。
(责任编辑:黄晓青、韩润社)
 

扫一扫分享本页

 
浏览教育厅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域名:http://jyt.shaanxi.gov.cn)属于政府网站,未经我厅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未经网站所有者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
      任何媒体或互联网站转载本网站内容,须注明信息来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复制、抄袭,或为任何未经允许的商业目的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如果本网站所有者确定用户行为违法或有损网站利益,则将保留采取相关法律行为的权利.......[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