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日期:2017-01-14 14:45:04   本站原创   作者:榆林市教育局   人气:1511
来源: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
      1、基本情况
      1.1规模和结构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悉心指导下,通过职业院校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模稳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9所,其中县级职教中心11所,民办职业高职8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省级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5所。学校占地面积2495亩,建筑面积73.2万平方米,生均65.6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979名,其中专职教师1591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7%,“双师型”教师占37%。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数17403人,非全日制在校生2087名。现开设了10个专业群32个专业,有省级精品专业16个。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为1:2.5,同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1.2设施和设备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55亿元,生均1.32万元。其中师均电脑1.2台,生均电脑0.5台。每个专业对应1~2个实训室。学校基本设有图书、阅览、仪器、体育、卫生、音乐、美术、舞蹈、健身、心理等室。校均杂志47份,图书藏量967239册,生均83.3册。学生实习工位数15400个。
      1.3教师队伍
      2016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总量增加,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专职教师的主力军;教师学历结构不断改善,高学历教师比例增加。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全市中职学校专任教师1591名,较上年增加50名,招聘本科学历50名,生产一线业务骨干20名。25~45岁占专任教师的70%,研究生学历占专任教师的2.4%左右。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突出六大主题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网络文明教育、诚实守信教育)。2016年参加全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获奖137个,其中一等奖33个、二等奖34个、三等奖70个,获奖率为89%。参加全省单招考试本科上线847名。占全省参加考试人数(3020)的28.05%,本科上线人数739人,上线率87.25%,占全省招生计划(1626)的45.45%,位居全省第一。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99.3%,比上年提高了5.1%。学生学习满意度94%,比上年提高了2.4%,95%以上的学生达到了职业岗位工作要求。
      2.2就业质量
      我市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突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办学特色,建立了完善的就业管理制度,各学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构建了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学校和行业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全市职业学校与省内外3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用人合作关系。学生一次性就业率96%、对口就业率70%,稳定率90%。同比上一年度增长2个百分点。初次就业月平均工资均在2500-3000元左右,业绩优秀就业生月薪达5000元。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
      全市19所中等职业学校,现开设专业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现代林业技术、园林绿化、畜牧兽医、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村经济综合管理、采矿技术、矿山机电、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学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工机械与设备、平面媒体印制技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铁道运输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修复工艺、药剂、会计、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社会文化艺术、影像与影视技术、美术设计与制作、民族音乐与舞蹈、运动训练、学前教育、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物流管理、运动训练、建筑工程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采矿技术、火电厂热力设备运行与检修、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设备安装、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工机械与设备、汽车应用与维修、电子与信息技术、康复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音乐、美术绘画,共计69个专业。
全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涉及农林牧渔、资源环境、土木水利、加工制造、石油化工、轻纺食品、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学前教育、能源与新能源、旅游服务15大类69个专业。覆盖一、二、三产业,总体上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呈现“涉及大类多、覆盖产业广、专业设置重复”的特点。
      其中重点建设的专业:①能源化工专业群,包括化学工艺、化工机械与设备、采矿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火电厂热力设备运行检修、矿山机电等6个专业;②现代特色农业群,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8个专业;③第三产业专业群,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社会文化艺术、学前教育、物流管理等8个专业,共计22个。
      3.2质量保证
      每个专业都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强化质量监控,广泛邀请行政主管部门、学会、行业企业专家、科研推广机构、能工巧匠加入到领导小组,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专业方向上献计献策,指导专业的正确发展。
      以重点专业带动非重点专业建设,使学校所有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培养了一批专业教学队伍、强化了实训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办学方向,走出“学历教学+职业培训”双向发展之路。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课时基本以1:1设置,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已建成各专业实训室715个,联系顶岗实习企业215个;二是按照学生的毕业方向,将学习能力与个人意愿分为升学班与就业创业班,在第四学期开始实行分班上课;三是改革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整合课程;四是根据当地产业需要,编写适合当地专业特色教材,近两年共出版公开教材30本,校本教材41本,职业方向单行本224本;五是大力提倡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现有一体化教室208个,远程监控教室80个,90%以上的教师可以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各学校经常性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得学生能够综合发展。
      3.3教师培养
      认真落实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更新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全市形成了职业教育市级教学能手、专业学科带头人、名师梯次成长的教师培养模式。2016年培训教师达到500余人次。其中参加国培20名,省培80名,学校与相关院校专业对口培训50名,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20名,继续教育培训1200人次。开发校本教材40本。2016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视频公开课程课题5个。参加全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率为87.5%,16名教师参加了比赛,14名选手获得了奖项,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9个。选拔的9名教师参加全省教学能手比赛6名获得省教学能手称号。开展了职业学校专业课市级教学能手评选工作,评选出市级专业课教学能手11名。通过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校企合作
      坚持“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理念,走深化校企合作道路”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和鼓励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全市中职学校先后与武汉大华有限公司、内蒙古乌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比亚迪、陕西有色、北京京东方公司、延长集团等2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实习场地30个。采用订单式联合培养学生,保证毕业学生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职业素质与企业要求一致,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将学生的认知、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放在联办企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以现代学徒制带学生,培养了高素质的毕业生,为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全市组建了3家专业职业教育集团,榆林农校牵头组建了榆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榆林林校牵头组建了榆林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神木职教中心牵头组建了神木能源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经过探索,职教集团不断壮大,成员单位已突破100家。为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积极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生产,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业的机制,科学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构建以岗位为本位的理论和实践模块式教学体系,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5、社会贡献
      5.1人才培养
      全面贯彻落实中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中职学校全面改革,努力培养适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是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定期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学校师生参加中省市技能大赛,成效较好,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二是坚持走升学就业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模式,增强中职吸引力。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加大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好专业课,设计好人生规划和出路,安置好就业,稳定了家庭。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做到专业课教学和文化课教学两不误,为学生继续深造打好基础,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愿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形象。三是发挥了培训的职能。围绕榆林煤化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累计开展各类培训6万人次,收益近1500万元。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5.2社会服务
      2016年,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综合功能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陕教职办[2016]14号)文件精神,依据省教育厅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我局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以县为单位,按照需求,着力发挥贫困地区县级职教中心的培训基地功能,对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进行精准分类,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教育精准扶贫培训,在培训工作中,各县均显示出了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定边县突出实用性,突出社会稳定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重点;靖边县邀请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授课,驾驶员培训和金鹏驾校联合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培训都安排专人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培训;佳县、清涧县采取送教到企、送培下乡等方式,积极创新培训模式;绥德、子洲等县将培训与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整村推进转移紧密结合起来,收效显著;子洲县在职业教育优势发展上实现突破,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好培训基地,深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清涧县职教中心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创办了聚广艺雕厂,作为该校木雕专业学生的实践实训基地,形成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同时,我们加强县区各培训机构之间的交流,重视示范引领作用。将发展快、工作实、点子多、声誉高,任务完成情况好的佳县、子洲县、定边县培训基地树成典型,组织各学校参观考察学习,以先进带后进,全面联动,整体推进,2016年,全市县级职教中心共举办培训135期,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任务14831人。
      6、政府履职
      市县区政府能够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全市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来推进。成立了职教统筹领导小组,多次研究解决职教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面统筹协调职教发展。先后制定了《榆林市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榆林市市属中专学校资源整合实施方案》。2016年市级财政列支职业教育专款1000万元,用于全市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出台相关文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国省项目配套资金,确保生均公用经费及时拨付到位。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15年第二批、2016年第一批)1010万元。省财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补助资金410万元。2016年发放助学金1162.3万元,免学费资金2533万元。
      7、特色创新
       案例1:创新校企合作
      靖边县职教中心积极探索寻求办学模式的新突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个过程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实训条件建设为保障,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机制与制度建设为依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坚持校企沟通,探讨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一”的教学模式,以实训、顶岗实习为切入点,使教学实施主体呈现多元化局面,将企业管理的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迁移到学校的教学中来。通过引进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推进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创新,实现了学生学习与能力培养目标。二是强化岗位对接,全面优化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全面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实践教学,减少一些理论性较强且生产实际中应用较少的内容,淡化理论推导,强调知识应用,努力把教学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需求目标相结合,把教学培养标准与企业用工标准相结合,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特色。三是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无缝对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与当地企业共建教学环境。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校内建立实训中心相结合的模式。对实训课程,由企业的专家、技师根据教学内容来校现场指导授课,学生在企业实境中实践、体验,利用其丰富、先进的设备来进一步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教学与岗位、专业与职业、课堂与企业、训练与生产的四个无缝对接。学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探索出以市场化的手段来尝试“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以校企联动机制推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增强了该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更有助于企业领先一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
      案例2:职教为农服务成效显著成效显著
      米脂县职教中心有效整合成人文化教育资源,凸显职成教育的服务功能,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涵盖13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辐射328所村级农技校的三级职成教育网络。学校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30亩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与印斗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柳家洼、高西沟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十里铺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合作,广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建成了普、职、成相沟通,农、科、教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学校建立了“三农”培训专家库,提升培训队伍整体能力。每年定期把各农技校的老师、技术员集中到职教中心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学到一定的技能再去培训农民。以职教中心为辐射点,实现了培训人员的几何式增长。目前,授课人员不仅有省市农业专家、县内专业骨干,也有成功职业农民,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体系。在培训方式上力求务实多样。一是长短班结合,农闲时办长班,农忙时结合生产技术环节办短班;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讲课与观看相结合;四是讲解与专业户介绍相结合;五是学习与生产相结合,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农民的实际需求,采取集中培训或送教到乡、村、户、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参加短期培训,也可以就读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培训内容上,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模块,公共基础课采取集中授课,专业技能课(果树嫁接与栽培技术、舍饲养殖、电气焊、电工、农村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大棚种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与算量)采取分班培训,除了培训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外,还有经营管理、社会服务方面的内容和强化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同时,不断对课程及培训内容进行优化与改造,以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的需求,切实使职业农民能够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要求。三年来,累计培训涉农专业学员9000人次,雨露计划等项目培训农民1500多人次。与部门合作,与各成员单位联合送技下乡,为米脂的主导产业种植、养殖业培养林果嫁接、小杂粮种植、养猪、笼养鸡、舍饲养羊方面培养技术人才1000余人。学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发展种养殖循环农业,户均年增加收益2万元。与榆林市王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米脂县林果有限公司、米脂婆姨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米脂县马家铺鲜桃专业合作社、米脂县对岔养猪专业合作社、米脂县荣泰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县内35家知名涉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其员工讲授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拉动农业产业有效升级;与杜家石沟镇荣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为石沟镇管道山村5000多亩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和技术支持。
总之,学校为加快米脂县农业和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高全县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培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为该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和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3:有效整合县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
      子洲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中共子洲县委子洲县人民政府关于整合职业培训资源的实施意见》,将全县涉及职业培训的各行各业的各类培训整合到职教中心,充分发挥职教中心职业培训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项目资金统一管理。县财政局设立财政专户,各成员单位向上争取到的项目培训经费及县上筹集的培训资金全部进入专户,由县职业培训领导小组集中管理。二是培训项目统一管理。年初各部门将年内的培训项目计划上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进行审核,批准后统一备案,并制定全年培训计划及经费配给情况。县职教中心根据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组织实施。三是成立联席会议机制,负责决策解决培训中的重大问题。四是建立考核监督机制。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加强经费监督管理;实施培训的部门要对职教实施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五是建立问责机制。对向上争取项目不积极的部门追究主要负责人履职不力之责;不经领导小组同意,擅自将培训经费挪作他用,追究当事人的主要责任;对全县职业培训整合思想认识不够,配合不力,由领导小组进行处置,直至组织纪律处理。
      8、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全市中职学校都成立了党组织,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按照上级党委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根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扎实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各学校先后出台方案,成立机构,明确责任,提出要求,开展系列学习教育,举办报告会、开辟学习专栏、党的知识宣传,写心得体会,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认真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等规章制度。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广大教师的从教行为。把师德纳入年度考核,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四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各学校严格执行党中央八项规定,落实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通过专题研讨会、民主生活会、约谈提醒等,营造风清气正的职教生态。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主要问题
      1、职教观念严重滞后。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在就业岗位选择上,过分追求“白领”,鄙视忽略“蓝领”,导致多数家长、孩子人才观、择业观偏颇,客观上形成“重视普教忽视职教”的不协调现象,许多家长和孩子把接受职业教育视作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对接受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很低,有的甚至鄙视职业教育,出现了职业学校“招生难”和入口不畅问题。此外,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形式单一,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没有真正形成。
      2、专业设置缺乏统筹,教学设备薄弱。目前,各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大都集中在计算机、电力、化工、数控、机电、采矿等工科专业上,只看一时就业好,一哄而上,但好些学校严重缺乏专业教师和专业教学的实习实训设备、场地,造成专业雷同、培训肤浅、竞争无序的状况,既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又致使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得不到加强,影响学生实操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就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3、招生就业政策不够公平。从招生看,初中毕业生升学采用统招分批次录取的办法,职教招生在普高三批之后,导致职教招生难、生源差。从就业看,许多用工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要求国民教育专科或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就业导向作用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人员考试中,职教学生被排斥在外,没有资格参与竞争。
      4、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职业教育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没有一定的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是不行的,据测算,职业教育投资应该是同等普通教育的4至6倍。目前,我市各级政府投入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市本级和多数县(区)还没有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职业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真正的经费保障机制。
      5、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从用人单位看,一方面随意抬高招录条件,要求国民教育专科或本科以上学历,职教学生被挡在门外,另一方面不能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无证就业、无证上岗现象普遍存在,而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合格证的人员却不能优先录用,直接影响了职教毕业生的自信和尊严。从市场监管看,一方面市、县(区)两级政府,对落户本辖区的企业,招录辖区内大学、中专和职教毕业生的比例,没有做出原则性规定,企业招录人员随意性过大,另一方面人劳、工商等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随意招录无证人员上岗问题,未能及时予以严格纠正,既影响生产发展,又给企业带来安全隐患。
      改进措施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政府主导,强化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真正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发展职业教育作出战略思考和宏观规划,坚持普教职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特别要强化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市、县(区)都应成立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县(区)长兼任组长,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市、县(区)长兼任副组长,由教育、人劳等相关部门参加,定期研究职教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协调、指挥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及时解决职教工作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建立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一是市、县(区)两级政府都要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自办骨干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对预算内新增教育拨款,应优先向职业教育倾斜。二是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确保30%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企业应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至2.5%的比例筹集职教经费,用于职工技能培训。三是充分发挥“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政府扶持资金的作用,捆绑使用,整合利用,形成合力,发挥其最大效益。
      3、根据专业建设情况调整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教师数量短缺、素质不高,是制约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各级政府要下大决心加以解决。一是从现有师资中选拔基础较好、专业相近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之成为骨干教师;二是校企合作,聘请生产一线的高级工和技师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三是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生产、服务一线实习,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四是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五是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科学核定编制,建立能进能出的教师流动机制。
      4、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工程,也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战略性举措。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抓好城市职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在农村中、小学,实行“一校两牌”,开办“农技校”,聘请专兼职教师,办好农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培养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人才。二是把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扫一扫分享本页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浏览教育厅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域名:http://jyt.shaanxi.gov.cn)属于政府网站,未经我厅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未经网站所有者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
      任何媒体或互联网站转载本网站内容,须注明信息来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复制、抄袭,或为任何未经允许的商业目的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如果本网站所有者确定用户行为违法或有损网站利益,则将保留采取相关法律行为的权利.......[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