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教授范文:教书育人,履行教师职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日期:2018-09-07 17:33:46   本站原创   人气:16991
来源:教师工作处

范文,男,1967年1月出生于内蒙古武川县,工学博士,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院长、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负责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土资源部首批科技领军人才。从教26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受到师生的好评。已培养博士后和博、硕士研究生70余人,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院长范文

范文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本科教学的一线工作,在担任地测学院院长后,也一直重视本科生教学,先后讲授了土力学、岩体力学、地基基础、地震安全性评价等15门本科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在每年的学生评教中都名列前茅。另外,为博、硕士研究生主讲了高等土力学、工程地质前沿专论、岩土塑性力学、地震工程、区域稳定性5门课程。开设的课程多数是前缘性、交叉性强且难度较大的课程。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在讲课中注重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讲课概念清楚,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效果好。同时还特别注重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汇在教学中,把该门课程所涉的国际最新研究方向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本学科的前沿领域,起到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书育人

作为学院院长,范文不仅十分重视教书,也非常注重育人,不仅对学生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重视素质教育。同时,对学生怀有一种慈爱之心,注意从思想和生活上关心学生,时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把握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和动向,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当知道某个学生在思想上存在问题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总是以长辈的身份在思想上给予引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资助,排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另外,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采取措施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引导和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是严把考试关,以考风促进学风,以学风带动院风。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又注重以院风带动教风,以教风促进学风。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良好的教风、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影响和感染学生,因而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三是坚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大学精神,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完善素质、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生培养

      自1999年开始招收并指导研究生后,一直十分注重对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严谨求实的研究作风的培养,已毕业的博士均成为教学科研单位的技术骨干,已毕业的硕士大多数在国内重点院校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或在工程单位从事设计和勘察工作,2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地学科技人才作出了一定贡献。同时坚持用国际化思路培养研究生,通过国际会议、国际合作科研、联合培养和国际学生交流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路、基本功和国际视野。

科研工作

      范文长期在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学科领域内从事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重点围绕岩土本构与强度理论、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秦巴山区地质灾害机理、评价及防治理论等系统研究工作。
      近些年他先后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子课题,以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4部。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1.岩土力学及本构理论。针对黄土的结构性,重点建立黄土三维微结构定量化模型及黄土颗粒相互作用模式,揭示黄土水-力作用下微结构的演化与强度时效特性及长期变形的关系,探究其宏观灾变力学机理。建立了统一强度理论的抗剪强度表达式,实现了将该强度理论引入以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的土体稳定性解析计算,推导了土压力、地基承载力的统一解公式;建立了统一弹塑性损伤模型、各向异性损伤的统一滑移线场控制方程,将其应用到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解析及数值方法计算中,提出了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的新方法;推导出考虑材料剪胀和软化的洞室围岩弹塑性分析和扩孔问题的解析解公式,得出了具有较广泛意义的系列理论解答;建立了考虑材料拉压异性及材料参数影响的统一复合型断裂准则,可用于岩土材料的断裂扩展的判断与预测;提出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在黄土中的参数取值方法,将其应用于黄土强度变化引起滑坡、地基、洞室、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评价和预测,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黄土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措施。多年致力于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研究,通过对黄土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分布规律发育特征、破坏模式等的研究,在灾害成因机制及防治技术方面取得了成果;黄土灾变力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建立了黄土本构模型,揭示了黄土剪切带的形成与控滑机理;提出了活动构造区断裂与地裂缝带公路、隧道及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 
      3.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首次提出了陕西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该成果被陕西省地震安全性评价委员会建议为地震安全评价工作的首选地震动衰减关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黄土地震滑坡分布规律、发育特征、破坏模式等的研究,揭示了强震作用下黄土斜坡的动力响应及动力灾变机理;基于Arcgis平台,采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边坡单元划分、坡向分析,提取海量边坡剖面,研究了其在数值分析中的应用基本理论格式,实现了区域范围内斜坡稳定性的定量评价,结合地震动理论,提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理论和方法,成果已应用于多个城市的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工作中。
      4.秦巴山区软弱变质岩灾变机制与评价。在区域尺度上,系统性总结了造山带地质灾害成灾背景、灾害类型、致灾因素、灾害模式、成灾机制及防控技术与理论,编制了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背景图和易发性分区图,建立了秦巴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区划理论体系。开展了秦巴山区构造带与区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关系研究,揭示了该地区浅表层滑坡与崩塌等地质灾害主要受含碎石松散堆积体与破碎岩体结构控制,在长期强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触发下所形成。基于对典型滑坡的研究,利用原位监测、室内模型试验、理论分析等手段分析了降雨诱发浅表层滑坡与长期重力作用下浅变质岩滑坡的诱发条件与形成机制:总结了降雨条件下秦巴山区具有特殊结构的含碎石松散堆积层非饱和-饱和入渗过程规律及其对斜坡浅表层失稳的控制作用,建立了降雨条件下土体非饱和水文响应模型;通过对典型软弱变质岩体的系统研究,揭示其变形破坏力学行为及长期时效变形机制,掌握了浅变质岩斜坡的失稳机制,提出软弱变质岩体的变形破坏理论。通过典型滑坡的系统研究,揭示地质灾害的灾变控制模式,提出多因素耦合下斜坡失稳、灾变预测评价理论,为秦巴山区的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风险管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科专业建设

      作为学院院长,范文注意不断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努力突出学院各学科的优势和专业特色,努力建设国家级、省部级学科,注重培育特色专业。坚持以专业特色打造学科优势,以学科优势铸就学院特色的理念,走“精、专、特”之路。使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成为学院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办学主轴。能经常思考并研究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难,尤其是面对社会发展和创新性建设机遇时,能立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积极在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科研队伍素质、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狠下功夫,常抓不懈,积极寻求学科发展、快速发展。认真总结“211工程”三期建设经验,不断完善学科梯队建设,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扶持、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学科带头人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积极组织并顺利通过“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评估工作。能够从各学科长远发展做决策,能够从学校学科布局思考作打算,还能够随时关注全国学科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学院各学科发展动向,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了“西部地质灾害与地质工程学科111创新引智基地”。
      任职期间,组织申报了北斗分析中心、测绘领域的工程中心和高分辨率遥感中心等项目。完成了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共建材料的编写工作,协助学校完成了部部共建工作,并通过国土资源部的年终验收。同时,协助该校地质调查院完成了地调院的能力验收工作。带领全院实现“地质工程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获批为“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完成《土力学》、《地球物理反演概论》两门省级精品课程,《遥感技术基础》、《岩体力学》两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认识我们的地球——深入地球内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基础工程》、《防火防爆工程》两门校级双语资源共享课建设。成功申报地质工程教学团队、测绘工程教学团队、勘查技术与工程教学团队、遥感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成功申报“地质工程”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成3项校级教改项目立项,2项校级教改项目结题验收。我院地质工程本科专业被批准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申报测绘工程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荣获了2018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获批了教育部新工科研究项目。长期担任教育部地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坚持教学科研互动,以科研促教学,精心凝练学科方向;围绕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三个方面建设学科。
      此外,他还长期着力于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形成了在大陆造山带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国内外独具特色的学术团队。目前正带领着这个团队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在大陆造山带和黄土重大灾害研究等两个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并有望在近些年获得一批居于国际学术前沿的重大研究成果。

( 审核:刁巧燕)

 

扫一扫分享本页

 
浏览教育厅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域名:http://jyt.shaanxi.gov.cn)属于政府网站,未经我厅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未经网站所有者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
      任何媒体或互联网站转载本网站内容,须注明信息来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复制、抄袭,或为任何未经允许的商业目的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如果本网站所有者确定用户行为违法或有损网站利益,则将保留采取相关法律行为的权利.......[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