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谢寿安:三尺讲台 课比天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
日期:2016-12-02 17:40:56   本站原创   人气:1310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条、2条、3条……94条,一边是94条,作为对称的另一边,也一定是94条,所以这条蝗虫的马氏管有188条。”坐在显微镜前,谢寿安熟练地为同学们边解剖示范,边讲解着昆虫的内部器官构造。
      2016年7月27日,中伏第一天,酷热难耐。刚从凉爽的火地塘实习归来的林学143、144班的同学们,却准时地出现在林学院6楼的实验室里,围在他们喜欢并且尊敬的谢老师身边专注地听着讲解。
      “哇,老师好棒!那么多马氏管一条一条都能挑出来,太厉害了!”4台大吊扇吹不走38度高温制造的暑气,穿着实验服的谢寿安,抹去脸上的汗水,不好意思地笑了。


谢寿安教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谢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目前最年轻的省级教学名师。年纪虽轻,成果却颇丰:主讲的“森林昆虫学” 获批国家精品课程,主持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006年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3次荣获梁希奖;3次荣获该校优秀教师、2次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被授予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1994年,谢寿安从西北林学院本科毕业,同年留校任教至今。从最初的认真准备、背诵教案到如今的烂熟于心、挥洒自如,一门“森林昆虫学”,一讲就是22年。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用在谢寿安身上一点也不为过。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他热爱教学的写照,倾注着潜心教学的心血,体现着献身教学的精神。
      “教师是光荣神圣的职业,咱不能给这个职业抹黑。”怀着这样最朴素的情感,谢寿安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劲头,走上了教学岗位,从事起了他小时候就崇拜的职业——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古人云:“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刚开始走上讲台,为了做到脱稿讲课,谢寿安把教案和讲义全部背诵了,所有引用的新知识和具体案例全部写在精心制作的小卡片上。“后来我发现讲好一门课,不是靠背出来的,教师只有按照自己的教学体系讲授课程知识,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表述清楚、准确,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授自己的理解、体会,才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显微镜观察昆虫内部器官是森林保护学专业年轻教师教学的最基本技能。马氏管位于昆虫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为细长之管状物,由一层细胞组成,在不同类群昆虫中差异非常大。为了甄别东亚飞蝗马氏管位置与数量,谢寿安泡在实验室里,在显微镜下一次又一次地解剖着一只又一只蝗虫,忘记了时间和吃饭。
      郭新荣老师在教学实验室工作20多年,谢寿安沉迷教学和认真执著的劲头都被她看在眼里。“寿安在教学上很有追求,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为了对学生负责,他对每个教学环节都精益求精。我记得,为了把昆虫分类讲好,他整天埋头在显微镜下区别小蠹科20余种小蠹虫形态差异,右眼的视网膜都脱落了,我们都很心疼他。”
      即便是一堂实验课,谢寿安也会花费大量的工夫和心血去精心准备,丝毫不懈怠。人生的第一次实验课,谢寿安还清楚地记得细节。“课前我解剖了26只蝗虫,一只要挑出近200条马氏管,当时真是手困眼酸,不停地流泪。”
      这种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的好习惯,使得他的课堂总是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格外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林学143班安倩说,“谢老师讲课幽默风趣,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比如性信息素诱捕害虫中的‘美人计’、网捕昆虫标本中的‘泰山压顶’‘秋风扫落叶’之类的比喻,让我们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专业知识。”
      课堂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谢寿安感到很欣慰,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引导自己入门的导师。“当时知名的森林保护学专业周嘉熹教授、景耀教授、刘铭汤教授等都做过我的指导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
      1994至1995年,两年时间里,他都在向三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学习如何讲课。除了三位指导教授的直接指导外,森林保护学教研室杨忠岐、屈邦选、陈辉、李孟楼、李后魂等教授在上课的时候,他和学生一起在下面听,作笔记。
      谢寿安对待教学的勤奋钻研和执著上进让刘铭汤教授记忆深刻。“那个时候还没有多媒体,本科生在下边坐着听课,寿安两手绷着1米多宽的森林昆虫学挂图,笔直地站在讲台边配合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节课往往要展示20多张大挂图。下课后,他不停地拍打着臂膀。”对此,谢寿安认为,虽然辛苦,但从多个老师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讲课经验,为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育人是根本 德才做根基
 
      戏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有句名言,“戏比天大”,意指全身心投入艺术事业。在谢寿安这里,那就是“课比天大”。他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往小了说是传道授业解惑,往大了说是为国家输送人才。
      “教师的职责使命关乎国家的繁荣富强,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有德有才,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繁荣进步的中流砥柱。”讲好每节课,让课堂成为育人的沃土就是一个教师比天还大的责任。
      谢寿安的课堂要求严格,在学生中出了名。“谢老师的课堂,旷课不可以,迟到不允许,玩手机更是行不通。”林学143班班长魏琪玲很赞赏老师的做法,“顶着学生评教的风险,只是为让我们更好地投入课堂。”谈及为什么这样做,谢寿安说,“遵守纪律,懂得自律,这是一名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
      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最有成效,什么样的课堂内容最吸引学生?谢寿安老师围绕林学和森林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在讲授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大胆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力求做到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反映更新的科技成果,教学过程贯穿创新方法和科学思维,重视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优化森林保护学课程教学体系,成功地探索研究出森林保护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该项成果获批2015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谢寿安很明白这个道理。他说,“老师只有赢得学生的信服和爱戴,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个人的学术水平和造诣上,谢寿安执著追求,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再到陕西省教学名师,从学士、硕士、博士再到欧亚太平洋大学博士后奖学金获得者,他不断攀越,谱写了一曲奋斗之歌;在教书育人事业上,无论是课堂还是实习,他总是以身作则,把自己积聚的能量透过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今年暑期专业课实习,谢寿安亲自带林学143班、144班同学到火地塘开展“森林昆虫学”课程实习。为了确保实习效果,他先行进山确定地点,提前做好实习计划以及每天的实习进程。林学144班杨洁表示,“谢老师凡事总是亲力亲为,身先士卒,让我们感动的同时也更加钦佩他。”
      林学144班强巴欧珠是一名藏族学生,很多森林昆虫学名词对他来说既陌生又很难理解。像强巴欧珠一样的学生,这个集体还有4名,谢寿安给予了这个小群体特别的关注、关心与关爱。“谢老师非常关心我,帮我解决学业中的困难,我很庆幸遇上这样的好老师。”
      为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谢寿安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吸纳国内外最新科教成果,对“森林昆虫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导论”等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重构。林学143班贾乡音认为,“谢老师课堂与时俱进,总是把最新最前沿的东西带入课堂,让我们对森林昆虫学科前沿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今后深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追求无止境 岁月最峥嵘
 
      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科学研究做基础。
      在谢寿安看来,教学和科研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方面,教学为科研明确了方向,提出了问题,也成为科研成果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另一方面,科研则是教学的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和深厚的科研底蕴,没有来自长期科研工作所形成的科研成果的支撑,教学的效果是无法保证的,就如同没有内容的形式,即使再光鲜亮丽,也无法深入人心,触及灵魂。”
      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谢寿安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做科学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项目、国家公益性林业行业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于2006、2008、2012年三次均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获得林学领域的最高科技奖励证书——梁希科技奖励证书,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30余篇。出版《基于抗虫林分结构和化学信息素应用的松树小蠹生态防控策略》《Short Views on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等国内外专著7部。
      科研工作的积累离不开生产实践。2010年,阎良机场出现了食虫鸟撞坏飞机的事件。谢寿安经过仔细观察和调研,通过改造跑道周围的苜蓿地植被,大幅减少了虫口数量,有效降低了食虫鸟类出现频率,从打破食物链的思路有效解决了阎良机场战斗机鸟撞事故。2013年,他应邀通过对云南省保山市12个行政村,48个采样的分析与鉴定,发现并查明了保山山区农户甜柿经济林大量落果系周边炼钢企业排放的大量硫化物污染所致,从根本上阐明了这一困扰农民和当地政府多年的问题。
      近年来,他积极开展了将科研融入林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将科研融入课堂教学。如适时将科研成果如松树小蠹信息素防控技术、华山松大小蠹与共生真菌致害机理等森林昆虫学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知识和最先进技术,促进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向课堂的转移。二是将科研融入实践教学。通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精选了基础性实验,革新了验证性实验,拓展了综合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实验。三是将科研融入毕业论文环节。师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研究题目。在毕业论文实习环节,本科生走进了实验室,受到严谨科学精神和创新氛围的熏陶,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锐意创新的意识。
      2013年国庆节,为了搞清楚花椒吉丁虫危害规律,他四处奔走,在赶往凤县花椒试验示范站的途中,结果因疲劳撞上路边山体,差点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林学院魏安智教授、资环学院薛智德副教授回忆起当年参与花椒病虫害研究任务时的情形仍然感到后怕。
      在教学和科研的追求上这种不要命的劲头,与他共事20年的南小宁老师深有体会:“他总是高标准、严要求,无论是教改研究、教材建设还是科学研究,一直都很拼命,感觉他的追求真的没有止境,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会有回报。在22年的教学生涯中,谢寿安不懈追求,执著前行,收获了一系列人生奋斗的果实,成为学校目前最年轻的教学名师。
      面对让人称羡的成绩,46岁的谢寿安真诚地表示,荣誉虽然是对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但更多的是激励自己踏实前行、追求卓越的压力和动力。“金杯银杯代表着过去,学生的口碑才是永恒。踏踏实实地把书教好,认认真真地把人育好,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张亦弛    审核:刁巧燕)
 

扫一扫分享本页

 
 
浏览教育厅官方微博:
免责声明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域名:http://jyt.shaanxi.gov.cn)属于政府网站,未经我厅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本网站及其内容的链接。未经网站所有者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建立本网站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
      任何媒体或互联网站转载本网站内容,须注明信息来源。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复制、抄袭,或为任何未经允许的商业目的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如果本网站所有者确定用户行为违法或有损网站利益,则将保留采取相关法律行为的权利.......[阅读全文]